讀故鄉的心得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著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說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起開心的交談,一起天真的歡笑,在一起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后,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現在卻主仆分明,只是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么?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該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快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后,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起歡樂的玩耍著。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后,會不會也和現在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著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讀故鄉的心得篇2
重歸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我”本應該滿懷潮涌般的激動與喜悅,可當“漸近故鄉時”,“我”看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我”之所以悲涼不是來至重歸故里后又要公賣“我”聚族而居的祖屋與家什并永遠離它而去的失落,卻是見到兒時的玩伴閏土之后命運之墻屏隔并模糊了“我”美好的少年的故鄉回憶。
“我”依稀記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子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圖畫,那就是“我”的故鄉。那畫中的少年就是閏土,他刺猹是因為它吃海邊地里的西瓜。閏土不僅幫家里看西瓜他還曾隨其父親來“我”家給照看祭器,他說他能用一根短棒支起下面撒了秕谷的大竹匾捕很多鳥:稻雞,角雞,還有藍背,還有在他不得不在正月回家要離開我時我們都哭了,他回家后還托他的父親給我帶來了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
要不是“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光顧“我”還一直沉浸在美好少年時的回憶里或者會更作無盡的遐想。鄉鄰的窮儉貪利總讓“我”哭笑不得,現實總讓“我”的美夢破碎。一天閏土在“我”的盼望里出現了:身材是長了一倍,臉卻由先前的紫色圓臉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好象他的父親一樣周圍脹得通紅,紅活圓實的手。
讀故鄉的心得篇3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于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制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后再繼續定制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盡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說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于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并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