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
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故事情節: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父親被叔叔所毒害,母親在父親死后兩個月改嫁叔叔現任的丹麥國王克勞狄斯。父親死后變成鬼魂回來告訴兒子真相,哈姆萊特決定復仇。于是裝瘋賣傻,犧牲自己的愛情,導演話劇《捕鼠機》,讓克勞狄斯露出馬腳。克勞狄斯想送哈姆萊特去英國不成,設計連環毒計。最后國王、王后包括哈姆萊特全都死掉。
故事內容并不復雜,關鍵是男主角哈姆萊特的做法讓人捉摸不透。他身上所表現的憂郁,以及答應父親要復仇,卻遲遲未見行動的猶豫,是必須要好好研究的問題。
那么,我們的哈姆萊特王子,為何這般憂郁和延宕呢?
其實哈姆萊特剛剛出場的時候,他身上已經被愁云籠罩了。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憂郁來自于父親死去,母親改嫁。尤其是在哈姆萊特心中,父親是如此深愛著母親,可母親呢,兩個月不到就投入他人的懷抱。這讓哈姆萊特開始對人世間的一切產生懷疑,甚至厭世。然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殺害自己父親的竟是自己的親叔叔。這更加加深了哈姆萊特對周遭一切的厭惡,人世間的一切原來如此可鄙,可憎。也讓開始哈姆萊特產生的強烈的復仇愿望。只是與常人不同的是:哈姆萊特將給父親的復仇,拔高到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也就是說,他挑戰的不只是克勞狄斯一個人,而是以此為代表的所有惡勢力。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在重整乾坤的責任。
接下來哈姆萊特所做的便是裝瘋賣傻。可是讀者要是看過作品,你會發現其實在哈姆萊特裝瘋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是瘋言瘋語。
他說:但愿我也能夠向我的生命告別。
他說:倘不是因為我有了噩夢,那么即使把握關在一個果殼里,我也會把自己當做一個擁有無限空間的君王的。
他說:一所很大的牢獄,里面有許多監房囚室;丹麥是一間最壞的囚室。
他還說:人類不能使我發生興趣,女人也不能使我發生興趣。
當然,他也意識到: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這做兒子的卻像一個下流女人似的,只會用空言發發牢騷。呸。呸。行動起來吧,我的腦筋。
由這些語言看來,他的思想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好像得了人格分裂癥。一個聲音告訴他要復仇,而另一個聲音卻在跟他說,這個世界太黑暗,早死早脫生。這樣的矛盾,在以下這段話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斗中掃清那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去了;睡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生與死的矛盾,在這段心里獨白中,哈姆萊特做了詳細的說明。生,就得忍受命運的毒箭;死,便可以結束周遭的一切。可是,死后呢,死后誰都不知道會怎樣,也許還要繼續遭受一樣的痛苦。這樣來說,死也并不是解脫了。出于這一考慮,哈姆萊特雖然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卻并沒有付出行動。
那么,哈姆萊特到底有沒有機會殺死國王呢?
有的。
在第三幕第三場中,國王在進行禱告的時候,哈姆萊特完全有機會替父親報仇。可是他卻沒有動手。因為哈姆萊特認為,自己父親滿心俗念的時候被殺,結果要經受地獄烈火的燒灼。如果自己此時殺了正在悔過的克勞狄斯,不是送他上了天堂?
所以,在這一場中,雖然有機會殺,卻不殺,只是因為不想讓他痛痛快快的死去。換而言之,如果這時他不在禱告,哈姆萊特是要動手的。
這正好照應了下一場的誤殺。
雖然后文,在丹麥原野遇見福丁波拉斯率部隊進軍波蘭的時候,哈姆萊特心里的復仇念頭再一次被激勵:相形之下,我將何地自容呢?啊。從這一刻起,讓我摒除一切疑慮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滿在我的腦際。
可是最后決定殺死國王,卻是因為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中毒。那一劍刺的太過突然,不是理想的報仇的樣子。
所以,朋友們,讀完整個故事,我從沒有覺得哈姆萊特是個英雄。他想得太多,缺乏實際行動能力。雖然不可否認,他是一個有一定血性,又善良,有思想的人,可是卻不是理想的復仇人選,這是由他性格所導致的悲劇。因此,最后得結局只能死去。
至于,莎士比亞為何要創造出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今天沒有時間研究了,明天繼續。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2
運用在家這段時間,我在家讀了英國聞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聞名作品《哈姆雷特》。
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候的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的知識分子的藝術經典。即使出身王室,卻就讀于當時新文化的中心德國威登堡大學,因此深受人文主義熏陶。對人類持有美好的思想。歸國后,父王忽然去世和媽媽匆匆改嫁的現實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從此抑郁苦悶。待父王鬼魂呈現,他明白了罪惡的制造者,又燃起了維護思想,改變現實的'強烈愿望,決定為父報仇,擔負起從整國家的重任,但是他不堅信暴力,因此,即使那后來改寫密信,潛逃回國,揮劍決斗一系列行為都果斷果斷,但還是落了個抱憾終生的悲慘結局,而書中另1個鮮明的人物也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蒂斯,也是他殺害了自我的親哥哥。也也是哈姆雷特的父親原丹麥的國王,并且他還迫使哈姆雷特的父親改嫁給他自我篡奪了丹麥的皇位。
在娶了哈姆雷特的媽媽后,并且了用虛偽奸詐的手段當上了丹麥國王后,愛他虛偽,狡詐,是以個十足的小人啊,在哈姆雷特歸國后,他表面上裝出了十分關心的樣子,暗地里卻千方百計的要置哈姆雷特與死地。
在書中另外1個我們值得一提的人物也是真心中意哈姆雷特的奧菲利亞,她純真漂亮,善良可愛,是當時最美的女性,哈姆雷特也深愛著愛他心中的女神,但是正當他們二人為自我的未來思考是,他們還不知到實際奧菲利亞也是新王克勞蒂斯用來限制哈姆雷特的棋子,并且當奧菲利亞了解自我自我心目中的王子瘋了,并且自我的父親也被刺死的時間,他的精神也反常了最后奧菲利亞帶著鮮花的花環,跳河而死。
之上也是書中首要的三個人物了,而出色的大戲也是由他們三人兒圍繞展開的了啊,我最中意的也是哈姆雷特看見他父親鬼魂的是了,午夜的城堡上,前丹麥國王的鬼魂已經悄無聲息的一連呈現了三天晚上。值勤的哨兵驚慌不已,拉了霍拉旭來看,他看的準確,并將此事告訴了哈努雷特了,是夜,陰冷恐怖,王子和哨兵一起登上了城堡的露臺,鬼魂真的又一次的呈現了。并且示意哈姆雷特跟他過去,哈姆雷特擺脫了同伴的勸阻,隨他父親的鬼魂來到了1個僻靜的地方,于是父親就把克勞蒂斯殺害他的全過程告訴了他,他是被他的弟弟,也也是現任的丹麥國王,一天國王在花園午睡,他的弟弟克勞蒂斯殘忍的激昂毒草汁灌進了愛他的耳朵里,國王就那樣的被毒死了,因為死的過快,那樣的不知不覺,以至于來不及作死前的懺悔,他的鬼魂在地獄里備受烈火的煎熬,僅有晚上才能暫時逃脫苦難,四處游蕩,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務必給他報仇,另外也要替丹麥掃清奸邪和淫邪,只是最緊要的是不用傷害她的妻子,也也是哈姆雷特的親身媽媽。
讀完了此書后,我才了解了,原來《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歷史來反映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1個“顛倒黑白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例如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蒂斯的斗爭,象征當時新興置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斗爭,經過這一斗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中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中為了爭奪權力而去的你死我活的斗爭,批判了王權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因而,作文資料具有進步的的反封建好處。
劇中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理想化的人文主義者形象,也是用表現個人同同社會之中,理想同現實之中的矛盾沖突的藝術經典,哈姆雷特即使為父報了仇,這也反映了人文主義為代價的勝利突出者預示他失敗了。這也發映了人文主義者本身的階級限制,也說明了當時的英國,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因此,他的悲劇也預示著人文主義者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3
《哈姆萊特》的作者,杰出的戲劇家兼詩人威廉。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中部風景秀麗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鎮,他父親是一個經營羊毛、皮革的商人。后因父親破產,莎士比亞不到十六歲就自謀生活。她年離開家鄉,到倫敦謀生。
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創作歷史劇與喜劇;第二階段主要寫悲劇;第三階段主要寫傳奇劇。她一生寫了37部劇作,154首十四行詩。《哈姆萊特》與《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并稱四大悲劇,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萊特的故事最早見于12世紀末丹麥歷史學家沙克索。格拉馬提卡斯的《丹麥史》,16世紀末,曾被改編為戲劇,以復仇為主題,流行一時。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變唯一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杰出悲劇。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后,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并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這時,父親鬼魂出現,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視,假裝精神失常。篡位者對
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秘,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嘲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這時,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現帷幕后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于荊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實善于觀察和思考,并曾經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他對丑惡現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脫的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be,ornottobe“這一震撼了數代人靈魂的問題。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它包含著”活著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正是由于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著他早應采取的復仇行動,關于這種說法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有人說,這是由于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有人說他”天生患有憂郁癥“,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由于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于戲曲情節和沖突的規定性和需要。
總之,《哈姆萊特》是一出悲劇,一出讓人無法忘記的悲劇。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4
書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堅實的階梯,每天能暢游在書的海洋里,那是一件多么愉悅的事啊!人不能一日無書,就像人不能一日無營養,那就會干渴、枯萎,失去生命的價值。
今天下午放學后,我和外婆馬不停蹄地回家,迅速地做完了今天的作業,因為我要看還沒有看完的課外書《海底兩萬里》,上周這本書只看了一半,今天我準備把它看完。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一八六六年一艘船在海上漂流著,忽然船底遭到撞擊,只見一只“哺乳動物”,長度至少有三百五十多尺,兩艘最長的船連起來都沒有它大!于是,博物館教授阿龍納斯要到海上捕捉這個怪物,不幸的是也遇到同樣的遭遇,第二天,他睡在一個“石頭”上,還有他的兩個伙伴,原來這就是那只“哺乳動物”,其實是一只像“獨角鯨”的潛水艇,尼摩船長收留了他們,但他們必須在船內,他們不情愿的同意了,尼摩船長請他們到海底探險,島上打獵、參觀潛水艇、品嘗海底美味……各種各樣的事。終于,有一天他們趁著大漩渦逃跑了,阿龍納斯頭不小心猛地撞到了一根鐵柱上,失去了知覺,醒來后發現自己躺在一個漁民的床上,終于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中。
尼摩船長雖然很不友好,但他很善良,他把五萬法郎給了一位窮人,接著把找到的寶藏全部分給了世界上的窮人。阿龍納斯勇于探索,敢于幻想。康塞爾很勇敢,非常講信用。尼德。蘭長得高,又長得壯,不挑食。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每個人也同他們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揚長避短,相互學習彼此的優點,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提高,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這本書也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本善良”,只要懷揣一顆善良之心,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取得勝利!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劇作品,被許多莎評家視為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說《奧賽羅》是關于愛情的悲劇,《李爾王》是關于親情的悲劇,《麥克白》是關于野心的悲劇,那么《哈姆雷特》則是這三者的綜合,并且在這愛情、親情與野心的悲劇中最終體現人的性格悲劇。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毀滅”去毀滅了丑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以自己的“毀滅”深深的把當時丑陋的現實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毀滅”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毀滅”留下了那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哈姆雷特是個與惡劣世俗同歸于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曾有人這樣說過:其實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對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正是通過對一切矛盾沖突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于永恒與不朽的東西。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關于死亡的臺詞: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并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擇了死,“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么,此結局是可盼的!”死并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凈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后是什么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后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
命運,性格,抉擇,這些該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讀者”,擁有無比藝術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臺上影響著一代代的人們,折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在“哈姆雷特”那兒,人們看到了許多。
在我眼中,《哈姆雷特》經典的人物的性格,情節的發展又或是他們的形象都不過是命運的無形之手所造就的悲劇罷了。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6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都那么崇高。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所顛覆了。戲一開頭,就展現了一個丑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這個王子發出來復仇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萊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可以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蕩不安時代的產物。
哈姆萊特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很有心機,在強敵我弱的惡劣情況下,他敢于針鋒相對的斗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一個個圈套,在每一個回合的斗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但他絕非完人,他雖然善于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并不相信人民。盡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郁郁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注定了他與丑惡同歸于盡的悲慘命運。他是一個巨人型的悲劇。
哈姆萊特3000字讀書筆記篇7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于年,是四大悲劇之首,也是他頭上皇冠鉆石中最閃耀的一顆!所以這樣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哈姆萊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整個過程。婚禮完了而接著的卻是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欲狂歡慶賀,朝廷里大多數的大臣各個奸詐,互相扭打,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風暴。社會上民眾奮起反抗,想要拯救著丹麥一大國度的最后一束光芒!這就是丹麥的現狀。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
意外得知了自己的父親是被繼承了皇位的叔父所害,艱難的復仇之路從此開始!他曾經有多次能夠復仇的機會,但卻顧忌此舉會將自己的殺父仇人送入天堂,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所以就放過了復仇機會,決定待其以后作孽時再動手。
最后克勞狄斯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報父仇的心態,讓他與哈姆萊特決斗,并準備了毒劍毒酒。決斗中,奸王假意祝賀哈姆萊特初戰告捷,拿來了毒酒,這時王后搶過喝下。雷歐提斯違規下手,中劍的王子搶過了毒劍再次刺向對手,雷歐提斯臨死前揭發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也在這時殺死了自己的殺父仇人,自己也毒發身亡,他遺命由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繼位。
年輕的哈姆萊特是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個性,深受百姓愛戴,在威登堡大學學習。但在他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一切都顯得無意義的時候時,并沒有放棄,歷盡千辛萬苦也要找回自己的東西!這才是一位當之無愧王子的英雄本色!哈姆萊特雖然走了,可丹麥正在迎來一縷新的陽光!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真正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