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好作品讀后感600字
當我望著到處都充滿綠色的土地時,我就會進一步明白莊稼為何長得如此旺盛。
這兩句話是我看懂了卻不想懂的。活著卻想死了一樣,重復的日子,好沒朝氣,很多人活的像行尸走肉,生活渺茫!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活著,為了什么活著,從來都不知道!
文中富貴的那一點點幸福,讓人記憶深刻,像兒時得到心愛的玩具,以小見大,從一個縣城一個村子,富貴經歷的不同時代,他的遭遇,現象那個時代的中國令人惋惜又令人無奈。
“本身臨其境,何談感同身受”閱讀之后不免讓我想起兒時,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那么幸運的。
“別無病呻吟了,活著吧”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著,我們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僅此而已!
中華好作品讀后感600字5
讀完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兔和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卻又為何將它們造得太濫,毀得太濫?動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聽到了嗎,這是魯迅先生在吶喊,在喚起人們對生命的重視,
常言道:“雁過留聲”。既然雁飛過也會留下聲音,那為何一個小生命的離去沒能留下一點痕跡呢?也許是長班們打掃得太干凈,太徹底了吧?這兒干凈得像連什么事都沒發生過。闊佬們的馬車依舊在路上行得飛快,誰又會為剛才的一條小生命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呢?難道人們真的到了漠視他人生命的地步嗎?請仔細聽聽先生這沉重的嘆息:“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里呢?”
小兔、小狗、鴿子----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它們那可愛的模樣不時在眼前閃現,一堆毛、一灘血——一幕幕血淋淋的鏡頭交替出現在我的面前,久久不能抹去。
在先生看來,鴿子、小狗、蒼蠅,以及他筆下的小兔子、鴨子、黑猴,乃至宇宙萬物都是生命,不僅和人的生命一樣,有著它們獨立的價值,且他們的生存與死亡,歡樂與痛苦都和人們息息相關。先生因此把他對生命的關愛由人擴展到一切生物。從文章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先生對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傾注的無盡的愛。
安徒生爺爺說,每一條生命走到盡頭后,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是啊,每一條生命都有自己最終的歸宿,每一條生命都將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造物主賦予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他本身存在的價值。你看,花兒的展顏,舒展了人們憂郁的心;動物的陪伴,慰藉了多少顆孤寂的心……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的小動物。恃強凌弱不是君子所為,不要以為生命存在著天生的貧賤,造物主對于每一份生命給予的都是同樣的關懷,而每一個生命之間都應惺惺相惜,這才是一條真正鮮活閃亮的生命!
珍愛生命吧,讓和諧的歌聲在我們頭上響起,讓我們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和諧相處,像魯迅先生那樣珍愛小動物們,讓我們對每一條生命問候:你們,好嗎?
中華好作品讀后感600字篇2
路遙,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經過了自己的一系列的努力終于在小學教學,大學畢業后,開始靜心寫作。
路遙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獲得茅盾文學獎,但是其先前寫的《人生》更是問世之后引起全國轟動,更是把他推上了人生的巔峰。更反應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現實的無奈一句話: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高加林,路遙筆下的人生的男主角,畢業于縣里一所重點高中,本想就此可以擺脫農民的出身,同時也不妄自己這十幾年的努力,和家人的熱切期望。
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理所當然的進入了當地的一所小學任教,生活本以為就此平靜祥和。誰知道,他們村里的干部憑借自己的權利,把自己有關系的親人去代替高加林去任教。此時,高加林更是內心郁悶,心里說不出的悲憤,但是又因為自己無權無勢,只好無可奈何,一腔年輕熱血怎可就此委曲求全。更是受不了村里人的議論紛紛,雖然都知道內情,可是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已經習慣了。命運給了他當頭一棒,卻給他帶來更多的更多的人生經歷和艱難選擇,和無限悔意。
失意之時,一個女子給他帶來的安慰,像一陣風吹開了他的心房。巧珍一個農村的女子沒有文化,卻擁有令人羨慕的活潑,面容和家世。對高加林一見傾心,十分愛慕,但是心中又有深深的自卑對自己愛的人只能遠遠地望著,因為自己沒文化,大字不識一個,而高加林離她那么遙遠。可她又控制不住自己對高加林熱烈的愛,看著高加林距自己的距離越來越近,終于一個時機她向他告白了,隨后兩人陷入了深深的愛,可是高加林心中始終有一根刺,他不想就此在農村生活一輩子,或許是虛榮心或許是年輕的力量在點燃內心的那團火。一個巧合的機會自己叔父回來,自己又被安排到城里工作。
在城里,遇到了自己的同學黃亞萍,黃亞萍也是一直傾心于高加林,并且熱烈勇敢的追求著高加林,高加林本來糾結著對于巧珍的內疚,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黃亞萍因為只有能和他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點燃內心的年輕火焰。可是不久之后拖關系進城的事被揭發,又回到了鄉下,可是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了。
人財兩空,同時也使他看清了人生,和深深的懊悔,折射了現實世態炎涼,世風日下,自己隨波逐流的懊悔,同時也是當時時代帶來的無奈。人不可能一直一味的向前,應該時不時停下來想一想。人生追求的是什么,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中華好作品讀后感600字篇3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后,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注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并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并不象覺慧那樣沖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么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么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斗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中華好作品讀后感600字篇4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我國古代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而當時我對《紅樓夢》只知道有叫賈寶玉、林黛玉兩個人。就是現在讀起它,也會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七年級,那時班里已有好多同學都讀完了四大名著,可我還有一本《紅樓夢》。當我第一次看時,就被吸引住了。
我發現這書里的詩句寫得十分妙,讀時不但瑯瑯上口,寓意也是極深刻,漸漸地,對《紅樓夢》產生了濃濃興趣。讀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所應具有的性格嗎?或許她的性格是周圍環境所造成的,沒有父母的關懷、寄人籬下。但她受到了賈府上下無微不至的關懷,卻依然有些不滿足。她最終因憂慮而死。我覺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黛”是一種墨綠色,代表她對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還很愛哭,但實質上,這正是對封建社會束縛人性的一種很好的回擊!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會,尋找自己真正的幸福,這正是她可貴的品質和內涵。在那黑暗的時代,卻有著這種特殊的風景線。
沒錯,她就是一道風景線,以降珠草的身份,給了黑暗、趨炎附勢、欺上媚下的社會留下深深的印跡。雖然有著薛寶釵、賈元春之流的批判,但是她的芳跡、高貴、勇敢以及敢于同時代抗爭的精神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書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講述賈府的興衰歷史,也以側面寫應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敗,表現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作者也寫終都透露著哀怨傷感的請調,流露出一種消極思想。
以前初讀出了對于封建剝削階級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實質有切實的體驗和感受,小說自始至《紅樓夢》時,一直都認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每當賈寶玉對別的女孩子說一句話時就又哭又鬧。當別人含蓄地指點她的錯誤時,她總會諷刺別人一番。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沒有絲毫的缺點。賈府怎么容得下這樣的人。但是讀的次數多了,才真正體會到她,所以才會有了先前的感悟。所以我還想再次強調:林妹妹是一道即美麗又特殊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