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讀后感600字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由Www.SengZan.Com整理]
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于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于進取、勇于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完美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著青年們的尸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樣會擁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p>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尸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有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為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后,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資料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
整本書對于人物的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么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里面扮演的主角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里得到信心與生活的期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云,還是淑華、蕓、覺民、覺新等,都期望從她那里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兇,不敢于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后最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著。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著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遍W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溫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最后有了以前的光彩。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文筆很干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于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于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里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后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于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于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關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個性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里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主角,并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透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選取。五四時期,長篇小說并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取多少人物選取怎樣的人物選取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個性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于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于進取、勇于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完美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著青年們的尸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樣會擁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p>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尸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有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為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干凈??础都摇?,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于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于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里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后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3、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于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4、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于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個性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里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主角,并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透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取。五四時期,長篇小說并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取多少人物選取怎樣的人物選取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個性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6)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于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于進取、勇于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完美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著青年們的尸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樣會擁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p>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尸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有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為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家春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7)
《家春秋》,早就有所耳聞,就是一向沒能把它看完,近日看到室友帶了一套,延續著原先的激情,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此刻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見解。
高家是封建守舊的大家族,高老太爺、姨太與五個兒子媳婦及孫輩們共處一堂,各房時常為了利益搬弄是非、爭吵不休。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是高家長房之孫,皆為崇尚新思想之有為青年,卻受到封建家庭的戕害。覺新身為長孫,被迫承擔振興家業的重任,放棄出國留學的理想,更因長輩阻撓,無法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梅芬結合,又被長輩逼迫娶了瑞玨,終日郁郁寡歡。覺民曾逃婚抗拒長輩安排的婚姻,覺慧則與婢女鳴鳳相戀,高家將鳴鳳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投湖自盡,覺慧悲痛離家追求自己的志業,覺民與覺新一齊應對家族糾紛的考驗。
梅芬另嫁后病故,瑞玨也因懷孕待產,被迷信的高家視為不吉,驅離高家導致難產死亡,只余一子海臣與覺新相伴。海臣患病,死于高家堅持不請西醫的固執之下。一連發生厄運使覺新心灰意冷,一味順從長輩而無力振作,更拒絕周蕙表妹的愛意,周蕙另嫁后憂抑病死,婢女翠環對覺新由同情關懷而生愛慕,最后覺新為了三爸的遺愿娶了翠環,重獲嶄新的生活。他們最后起來反抗長輩們種種不合理的壓迫,高家走上分家一途,覺民與摯愛的琴表妹共諧連理。
矛盾的覺新,他經過了‘五四’運動的洗禮,新的思想在他心中留下了必須的烙印,但是他又同時受到封建孝道的束縛。所以他的一生就注定是杯具。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事事為別人著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著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每次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里發悶,為他的逆來順受和不反抗感到難過。值得高興的是最后他最后在父輩面前反抗了。也許很多人和事造就了他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則讓人覺得既可憐又可恨,而在我的眼里他只可憐不可恨。
不屈服的覺民,畢竟是個新時代的人物,比較反對舊禮教,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禮到結束時痛罵克定、克安等,他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自助者,然后天助之。他與琴有情人終成眷屬,是爺爺蒸蒸日上。
敢作敢為的覺慧,他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注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部小說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制度,展示青年們被制度殘害白白犧牲的杯具,以及覺醒了的新青年的迷芒,掙扎,憤怒,控訴,反抗,斗爭。小說中的每一個突出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一類人的鮮明的典型?!都掖呵铩房卦V了封建家庭,批判舊的社會制度,期望青年一代爭取自由向往光明。我貌似沒有太多的苦惱,我的生活平靜安逸,不同的時代,總有不同的苦惱,但愿每個人都能把問題最好的解決,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