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后感600字
以前很少讀外國小說,或許是因為篇幅太長,情節發展又很慢。但有一本書讓我打破了對外國著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給我的已超越它的結構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細致的思考,思考著人世的虛浮和人性的偽善與本真會有怎么樣的碰撞,為什么會有這種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說就是在故事背后揭示美與丑,黑與白的同時,讓讀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點。
這部小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將他視為“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個看清自己位置的一個標志。”相信《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無外乎如此。
小說的主人公是蓋茨比,作者通過蓋茨比的鄰居尼克的視角演繹他的經歷與最后的沉淪。蓋茨比在很久之前愛上自己的遠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會上他與黛西重逢,此時的他已家財萬貫,從前因為窮酸而未與黛西在一起的傷疤終于愈合,他們又一次墜入愛河。然而此時的黛西已結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擾下,兩人的關系再次僵局。蓋茨比一直是一個忠于愛情的人,他對黛西的愛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頭。
蓋茨比的生命就此終結,但人們對他的思考從未停止。作者筆下的蓋茨比是個深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繼承萬貫家產,游歷四方,甚至還有人說他曾殺過人,但他見到黛西的時候也會緊張得像個孩子,有著天真、單純的一面。在別人熱鬧的時候,他總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觀,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囂之上。為什么這樣的人最終卻被人遺忘?只能說人在社會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會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或許作者生活的就是這么一個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時代,用老舍的話就是“不給好人留出路”。蓋茨比是可悲的,他將愛獻給了一個拜金,被時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沒有發現有時愛恨離愁并沒人想像的那么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人無情的背離。
縱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寫的,但我相信他并沒有抹去光明。蓋茨比雖然悲劇,但他的純真與熱情一如往日,在我們這個時代正需要這種正能量,或許這部小說折射現實的背后渴望人們像在仲夏夜看細水長流那樣的樸實,若人世皆為此人,相信黑暗永遠不會降臨。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詩人、夢想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杰拉德的作品,出版于1925年。此次為天才翻譯家李繼宏的傾心譯作。
小說中的蓋茨比出身貧寒,年輕時與黛西相愛,但因貧窮無力迎娶黛熙,現實讓蓋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滅。而黛熙是非常現實的富家女,馬上嫁給了另一富商湯姆。后來蓋茨比靠自己的奮斗和運氣成為百萬富翁。發家后蓋茨比仍念念不忘昔日戀人,僅僅為了一睹黛熙家碼頭的那盞綠燈而把家安在海邊。
小說一開篇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述蓋茨比在豪宅中宴請八方賓朋的場景,以及和黛熙重逢后若明若暗的感情。雖然黛熙的先生湯姆堅決反對,但他們還是無所顧忌地甜蜜著。正當他們欲走向“幸福大道”時,黛熙卻在開車時因過度亢奮失手撞死了路人。作者用如此戲劇化的色彩著實令人吹噓不已。蓋茨比為了黛熙甘愿放棄自己的生命和萬貫家財。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黛熙和湯姆的自私、冷漠,他們故意借口遠走他鄉,把所有的事故責任全推給蓋茨比。現實再次冷漠地擊碎了他那虛幻而近乎天真的夢境。
乍一看標題,“了不起”的蓋茨比,可是剛開始我一直苦思冥想,就是想不明白他到底了不起在哪兒呢?回味再三,才有所頓悟。
蓋茨比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簡單單純的愛情觀,他認為愛情就是兩個人的世界;蓋茨比由貧入富,完全可以過富庶的上流社會生活,但他不為金錢、名利所動,他所有的目的只為和黛西重逢,直至他的一生以悲劇告終;蓋茨比的了不起還在于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黛西的茍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次為蓋茨比的勇氣喝采!
《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一個“浮夸時代,最后的古典愛情夢”又極具悲劇色彩的故事!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菲茨杰拉德創作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被人稱為是20世紀流傳最廣的美國小說。
故事大致寫的是:青年軍官蓋茨比,英俊聰明,激情浪漫,在南方一個城市駐防時,和黛西一見鐘情,私訂終身。蓋茨比服役沒回來時,美麗的未婚妻卻嫁給了風流倜儻的闊家子弟湯姆。蓋茨比復員后從事非法的私酒生意,發了橫財,決心奪回黛西。這時,湯姆和黛西已遷到紐約的海灣豪宅,蓋茨比為了吸引黛西,便在海灣的對面買下了一所更加豪華的別墅,而且經常舉行盛大的晚宴,來吸引黛西前來赴會,以期待黛西的回心轉意。當黛西知道蓋茨比還在愛著自己,而且擁有巨大的財富后,開始動心。駕車從紐約回家的途中,心神不定,撞死了自己丈夫湯姆的情人威爾遜太太。蓋茨比知道后,決心為她承擔罪過。而黛西的丈夫湯姆,卻說開車的是蓋茨比,并唆使威爾遜槍殺了蓋茨比。蓋茨比就這樣死了。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對這個小說評價很高,而且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評。
說說我自己的感受。我看了第一遍也是覺得一般,不像《道連。葛雷的畫像》給我的沖擊力大,也不如《月亮和六便士》那么曲折動人,可看第二遍時開始有了感覺。
這本書很薄,故事不曲折,人物也不多,估計只有菲茨杰拉德才能寫出這樣的長篇,他的長篇大多不長可以說,作者把蓋茨比在感情上的描寫是不自信的,他像做走私私鹽那樣,估摸著黛西的智慧。當看到黛西滿眼都是金錢時,他又懊惱地說黛西變了,不是那個純潔的黛西,而是個滿眼是錢的黛西了,故事就這樣一步步加劇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他的了不起就在這里顯現出來——得知黛西已經變了,已經不是他的夢,他仍不改初衷,熱烈地追求他的夢。他的夢超越了一切,以極大的、帶有創作精神的熱情投入到了這個夢——最后以他的死,他的夢破滅了。
另外一點,菲茨杰拉德寫小說的水平很高,能把一個10來萬字的小說寫的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本身也是了不起。還有,他的小說語言很好,很抓人,也很美。這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如果不是有人問我蓋茨比到底哪里了不起,我是不會考慮看第二遍的。第二遍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說中三名主要女性人物分別是黛西、喬丹、茉特爾,作者筆下的三名女性人物都表現出自私、空虛、金錢至上的品性。而蓋茨比更是愿意付出一切的守望一個夢想,一個其實不難實現卻沒有實現的夢想。
總結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經典詞句
1)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世界上的所有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樣優越的條件。
2)世界上只有被追求著和追求者,忙碌的人和疲倦別的人。
3)當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這個幻夢,不斷地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炫麗的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陰凄凄的心里所能積聚的情思。
4)為了抱著一夢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5)它從前逃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沒關系-------明天我們跑得更快一點,把胳膊伸得更遠一點.........總有一天........于是我們分離向前滑,你流水向上的小舟,不停的倒退,進入過去。
書中人物除了蓋茨比之外都是普通的人,要吃喝拉撒爬梯,也有愛恨情仇,個個都有人前人后得瑟失落多張面孔,關鍵是要“過日子”,然而蓋茨比卻是個不要過日子的人似的,有太多的不同尋常的過去,以及現在,看起來像世界的中心,其實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對于這個時代來說,除了過好日子之外,英雄只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罷了。
蓋茨比給黛西看襯衫算是個經典橋段,黛西兩眼一花,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好襯衫啊。蓋茨比靜靜地看著。
后來黛西當著湯姆的面向蓋茨比示愛的時候,蓋茨比接著書里的“我”的話說下去:
蓋茨比還是這么冷靜,他清清楚楚黛西是什么,可是卻依舊呀挽回黛西,或者更是完成一件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不論如何。
再后來蓋茨比死了,所謂樹倒猢猻散,眾人都不愿來葬禮,可是他們又不是勢利小人而已,他們和你我一樣,不過都是要過普通日子的,普通人。
普通的黛西為了這種生活,第一次離開了蓋茨比,因為她不能等,很寂寞。后來她又一次離開了蓋茨比,依然是為了生活。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西部和東部大概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但我倒覺得,蓋茨比終究是這個“大多數人”生活的世界上,日常生活中,可以缺少的點綴吧。
書的故事雖然很簡單,講的卻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在一群平民之中悲壯死去的時代悲劇。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蓋茨比與黛茜的戀愛和分手本來是個很普通的愛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蓋茨比熱戀的姑娘當作青春、金錢和地位的象征,當作追求富裕物質生活的“美國夢”的手段。蓋茨比為了追求黛茜耗盡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為:有了金錢就能重溫舊夢,贖回失去的愛情。可惜,他錯了。他看錯了黛茜這個粗俗淺薄的女人。他看錯了表面上燈紅酒綠而精神上空虛無聊的社會。他生活在夢幻之中,被黛茜拋棄,為社會冷落,終于鑄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蓋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國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歡歌笑舞的“爵士時代”的寫照。作者為小說設計了一個“雙重主人公”尼克·卡羅威。他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不亞于主人公蓋茨比。他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又是小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他與矛盾著的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蓋茨比的鄰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湯姆的同學,還熱戀著黛茜的好友喬丹。他充當了蓋茨比和黛茜分別5年后重新見面的牽線人又成為蓋茨比重溫舊夢的批評者和他慘遭殺害的同情者。
他雖然躋身于長島豪華的住宅區,但他既不是湯姆所代表的“荒原時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蓋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脫離現實的夢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國中西部的傳統觀念和道德準則。他對于蓋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夢幻有許多中肯的批評,對于講究外表而內心卑俗的湯姆和黛茜則進行了公正的鞭撻。蓋茨比死后,昔日的賓客一個也不露面,黛茜則陪丈夫遠遠離去,尼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的虛偽和無情,使讀者對于蓋茨比所追求的美國夢的必然破滅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仿佛書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親身見聞,不加虛飾,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尼克和蓋茨比兩人從陌生到認識,感情上既有距離,又有融和,富有多種層次的結合和區別,寫得脈絡清晰,恰到好處。這種把不同的觀點巧妙地統一在一部小說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嚴密的結構,正是作者獨特的藝術成就。
作者在敘述中還運用了許多豐富生動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場景的變換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來渲染夢幻的氣氛,表達精神的空虛。如尼克初次到湯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貝克坐在沙發上“活像浮在一個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氣球”,后來才“慢慢地降落地面”。蓋茨比在家里第一次與黛茜重逢時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了他的夢幻。“不斷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這些夢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內涵深刻的比喻把蓋茨比對“美國夢”的追求描繪得維妙維肖,躍然紙上。
小說還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揭示人物內心的活動與環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碼頭盡頭有一盞綠燈,蓋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獨地望著它,伸開雙手想去擁抱它——那青春和愛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說末了,尼克又想起了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實際上卻可望而不可即,他的夢想已經遠遠逝去了。又如書中六次出現的“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是藍色的,“若有所思,陰郁地俯視這片陰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災難。在情節發展的關鍵之處,這雙眼睛好像復活了,它仿佛看著蓋茨比去跟湯姆攤牌,又預見到威爾遜要去殺死蓋茨比。渾身銅臭的黛茜愛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純潔可愛的天使,其實她的靈魂污點斑斑。這象征純潔的白色像一面潔白的鏡子,把她的靈魂深處暴露無余。
蓋茨比重溫舊夢的幻想一去不復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譜出了一曲凄悵的悲歌,給人留下無限的思索。
蓋茨比的死是整個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開始的神話并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結束,他的父親來到他的別墅后驚呀不已,強烈的自豪感已經掩埋了他的悲傷。就這樣,蓋茨比的葬禮在他父親贊嘆聲里開始,亦在這種贊嘆聲里結束。
菲茨杰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結尾似乎枯竭了,或許他是想徹底諷刺富人階層的膽小與懦弱,在蓋茨比的葬禮結束后,無論是關于尼克與喬丹戀情的最終交待,或者是尼克與湯姆重逢后關于蓋茨比死因的推斷得到證實,都顯得多余而又生硬,并且切斷了讀者剛剛展開的聯想。尼克的獨白是無力的,他想起蓋茨比戲劇性的一生,想起蓋茨比信奉的那盞綠燈,想起那些可悲的爭論和逐漸遠去的城市燈光,他的內心一片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