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初一600字讀后感
全書共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好像后兩記已經亡佚了,只讀了前四記。《閨房記樂》描寫了作者與愛妻陳蕓之間的纏綿繾綣,《閑情記趣》記載了作者生活中的愛好雅趣;《坎坷記愁》則描寫了作者與蕓悲凄曲折、痛斷人腸的人生經歷;《浪游記快》描寫了作者游賞名山大川的豪興與雅意。
讀閨房記樂,能夠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蕓生活中的一種閑適契合,兩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難怪林語堂曾稱“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并時時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p>
蕓天資聰穎,頗具才情,識山川之美,知詩歌之妙;日常生活頗懂優雅之趣,往往匠心獨具,瞬間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脫俗,這就是蕓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潑率真、癡心純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風,總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形象,卻被屢屢摧殘,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驅趕,再為浮妓所欺騙,母死弟亡、惡疾纏身,最后困頓而死。書讀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長嘆,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見,沈復便對母親說若娶妻非蕓姐不可;婚后相處,兩人情深義重,蕓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還主動為丈夫納妾,這一點其實對我來說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愛為什么要讓他人介入呢?可能這也是蕓深愛丈夫的體現吧,我們終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來對前人的行為進行評判。
而在《坎坷記愁》里講述了他們家庭的一步步沒落,還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當沈復沒落時還是有很多友人接濟的,這與他平時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關系。沈復一生坎坷不順,生平也沒有太大作為,后期妻子長子均離世,孤身一人四處游蕩飄離;我覺得他這一生最幸運的便是娶了蕓為妻,與蕓一起過了二十多年的恩愛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記趣》一類的沒有太大興趣,主要是沈復和友人一起游覽各地的事情;讀完全書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學識太過淺薄,即使是譯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復和他妻子蕓的一些生活趣事記憶更為深刻些,我可能對這種傾向于故事的情節更感興趣。
浮生六記初一600字讀后感(精選篇2)
遇到一本好書很難,遇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世間公認的好書有很多,但當自己去閱讀時卻發現有些好書晦澀難懂有些好書枯燥無味,好多時候是硬著頭皮讀也讀不下去?!陡∩洝肥墙肽陙戆l現的又一本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炎炎夏日,作者溫婉細膩、寧靜淡然的文筆,以及字里行間流露的絲絲真情像山間一股清泉緩緩流過心田,讓人愛不釋手?!傲洝鳖櫭剂x,分為六個篇章,作者從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閑情雅趣、四方游歷見聞一直寫到人生坎坷、養生悟道。書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第一章“閨房記樂”,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妻子陳蕓之間從兩小無猜到洞房花燭再到婚后生活的點滴真情,一篇讀來,讓人感受到無數歲月沉淀后的溫柔靜謐,也讓自己想起曾經擁有過的種種美好,不禁反問己身,這些美好我們也都曾有過,為何一日日過去怨懟多于相愛之情呢?
作者沈復,清乾隆年間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變故窮困潦倒,他留下的這本書成為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在當時的社會里并不起眼。在那個時代里,誰會去關心在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細膩豐富、美好純粹。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誰會去關心一個普通人尤其是窮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誠如路遙先生所言:“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作者沈復的妻子蕓娘溫婉嫻淑、知書達理,不僅與作者舉案齊眉,更是作者的紅顏知己,兩人品讀詩詞歌賦、修剪木蘭花竹、結伴游歷山水、對月虔誠許諾,愿下一世你為男來我為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們身上是那樣真切動人,這樣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會心向往之吧。也難怪蕓娘是林語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這樣的女性,有誰會不喜歡呢?
可惜美好的感情總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難,如此美好的蕓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見容,夫妻二人被迫離開家門。沈復四處當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十四歲的女兒被早早當了童養媳,十二歲的兒子被送出去當學徒,蕓娘也在顛沛流離中重病離世,僅執手相看淚眼留下“來世”二字……讀到此處,潸然淚下,人世艱辛,僅靠善良美好是無法活下去的。人活著,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要實現理想,首先得有生存保障,否則任爾才高杜甫節過淵明也終窮困潦倒,難顧妻兒,哪還有采菊東籬的心境呢?
有人言書中最后兩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讀不出差異來,且覺得最后一章大有可取之處。如關于養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里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酒宜節飲,忿宜速懲,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還有書中摘錄王陽明先生關于讀書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讀書人士借鑒:“讀書時,知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書中不敢茍同之處是關于作者納妾一事,蕓娘竟也主動為丈夫張羅納妾,實在不能贊同。還有作者外出幕僚時,竟大肆出入煙花柳巷,還大寫特寫,評論者竟認為這是男兒本色,實在不敢茍同,可能當時人的觀念與現在大有不同,此一時彼一時也……
浮生六記初一600字讀后感(精選篇3)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蕓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于,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于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并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范,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么,沈復筆下的陳蕓是否僅僅只是陳蕓而已?其實不然。陳蕓,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蕓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癡,換上男裝與丈夫出游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著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蕓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鬢斑之時去游歷的名山??赡莻€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癡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蕓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蕓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蕓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系。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蕓難免鶴立雞群,并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初一600字讀后感(精選篇4)
沈復蕓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眾,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兩人之情興者鮮矣。架舟往來于滄浪亭下,聯句以遣悶懷,竟至涕泗相擁于懷。且夫婦肆意灑脫,就月光而開樽對酌,微醺而返。蕓亦能女扮男妝,于君共品水仙廟之人間況味,亦可托言歸寧,與君侍月乘涼,以續滄浪韻事。蘇城南園,菜花黃時,苦于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蕓于急中生智,雇街頭餛飩之擔,擔爐火茶酒,攜砂罐而去,眾咸嘆服,無不羨之奇想,眾皆陶然,大笑而散。蕓極具慧心,以簾帶欄,蕭爽鏤因此別生趣致;撮茶葉少于,以紗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韻尤絕。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歡喜。
初讀時,不喜沈復,余以為復乃懦弱無能之輩,女子一生,所求極少,不過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驚,免苦,免四下流離,免無枝可依。蕓雖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懷才識??扇拙怪翋燮匏南骂嵟妗T僮x時,感其爽直不羈,風流蘊藉,極具赤子之心。擬蚊成鶴,使其沖煙飛鳴;出游非專為登高,欲覓偕隱之地耳;興發之時,則挽袖卷發,攀緣而上,不懼山顛路險;值菊園中,攜妻同賞,花好月圓;呼朋引類,載酒泛舟,或歌或嘯,大暢胸懷,。遇人間幽雅美景時,定不負良辰,不負清光。如此天真爛漫者,豈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貴。況蕓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際,仍以語寬慰公子,曰:”蒙君錯愛,百般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游泉石,真誠煙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有妾姑,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薄版?,君亦早歸,如無力提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于此,待君將來可耳,愿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淚兩行,涔涔流溢,一靈飄渺。唯有“來世”二字,斷續沈耳。余讀及此處,心神恍惚,念天地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才情兼備之女子。余年少時,聽聞文君夜奔,當壚賣酒,頗愛其勇氣;讀到易安“賭書潑茶,賽詩傳情”之時,拍手稱好,世間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無憾。歸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令人感懷難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更是寄托真切期望。人間之情,無過于此類。
讀此書之際,正值初秋之際,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發悲涼,愁思無處排遣,遂神清恍惚,飲青梅酒少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字眼觸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隱隱作痛。念余年少,豈知情為何物?只知曉世間一切之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況茫茫滄海,諸多可遇不可求,諸多風流。
浮生六記初一600字讀后感(精選篇5)
《浮生六記》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和感慨。從內容來看,全書涵蓋六個章節: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作者一生的經歷。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深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沈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蕓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書的靈魂主線。林語堂先生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蕓娘在沈復眼中是“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笔|娘本人既能寫出“秋輕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與沈復談論詩書,賞月飲酒,更有無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裝去看廟會,雇餛飩攤子為丈夫賞花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實在是聰穎活潑的一位女子。是娶蕓娘為妻乃沈復之幸,同時,托沈復之筆,如今我們才能知曉有蕓娘這么一位才女。
婚后,沈復和蕓娘雖生活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但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們舉案齊眉,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他們相愛甚篤,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鬢廝磨二十三年。遺憾的是因受封建禮儀家教之害,倆人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娘死后,沈復“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嵤?,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沈復和蕓娘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但我為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的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