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后偷到丁舉人家里。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悲劇”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現在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封建社會的_,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里讀著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后又做了什么?誰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于展示,哪里都是舞臺。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現在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么沒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么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么無才之人可以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伯樂”?我吶喊,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讀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雖然在書塾讀書很煩悶,但是我覺得魯迅的小時候還是很快樂的,看到這,總是能回想起小時候的趣事,在現在看來,總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我多麼想再回到小時候,在體驗一下那小時候的事情,雖說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感到無聊,沒趣。但在小時候,是多麼值得回憶的事啊。
還記得那一次,我去鄉下玩,和小伙伴下水捉魚和蝦,雖說是個小溪,但還是令我恐懼,但是為了面子,還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適應了在水里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拿個小簍子捉魚捉蝦,我不會捉,看著小伙伴捉,看著看著我的手癢癢了,于是我也開始捉了,雖說不大會但是好歹我還捉上來了一兩條。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里摸索一會,摸到一個長長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趕緊把捉的東西往岸上一甩,一看——啊啊啊!!!蛇啊!這是小伙伴圍了上來,打家討論來討論去,把它……嘿嘿!小伙伴拿著幾個小棍,把它挑來挑去,不讓它走。蛇不大我們便把它的頭壓住,然后生起一堆火,然后把它的尾巴放在火里……
那次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深。
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讀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魯迅的《吶喊》里,人格的曙光,人權的晨輝,人性的朝霞,在哪個腐化墮落時代發出了屬于自己的光芒。但同時,黑暗壓迫著愚昧的人們,邪惡在壓迫著覺醒的善良。魯迅描繪了這個善與惡最終決戰的時代,描繪了這個時代中的種種悲劇。這些悲劇的起源,從他的作品中便可看出端倪。
《狂人日記》里令人不寒而栗的描述:滿本寫滿了“仁義道德”的歷史,字縫里看到的字,竟然滿本都是“吃人”。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帶來的不僅僅是權力的集中,更是人民的麻木。
而《阿Q正傳》中的阿Q,就是那些無知的人的代表。國土遭人瓜分,皇權搖搖欲墜,民族內憂外患。可是有無數的像阿Q一樣的人們,用精神勝利法,在自己所創造的伊甸園中茍且偷生。阿Q死到臨頭尚不知生命的意義何在,尚不知革命究竟是何物。他只是渾渾噩噩地了結了自己渾渾噩噩的一聲。
如果說阿Q象征著愚蠢,那么孔乙己就象征著迂腐。《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時的癲狂,正是由于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給人套上的枷鎖導致的。人民越無知,就會有越少的反抗的種子發芽,皇帝的位置也方能做得安穩。于是便誕生了無數迂腐愚蠢的秀才,擠掉了無數懷才不遇的人才的位置。至于無才又屢試不中的孔乙己,他的結局只能是被黑暗的社會吞噬。
魯迅的這聲《吶喊》,震醒了一個沉睡的民族,震出了一個新的時代!陽光終于穿透了密布的烏云,將華夏徹底地照亮!
讀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無意中,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著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個人愿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里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采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于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著笑來讀《阿Q正傳》的,仿佛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著。然而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著諷刺、帶著輕蔑或許是帶著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賞。
可以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著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讀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并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群對不幸者的冷漠和_。
孔乙己經常來店里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后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里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并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板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群眾愚昧麻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