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讀后感600字
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此時,只要你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的一生中,永遠會是一帆風順的嗎?不會!就如居里夫人,她在一個異常簡陋的實驗室里發現了鐳。后來,記者采訪她時,她說:“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絕不屈服!”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記得有一次,在做一道證明題時,我被困住了,滿滿的條件,該如何下手?我心里慌亂,當然也可以先不做它,因為老師會講,但我的心里非常得不平衡:不做怎么行?!我必須獨立思考,尋找解決的辦法,來完成這道題。
既然條件多,那我就一個一個嘗試。第一種,不行!第二種,不行!第三種……第五種,才給了我驚喜,原來從這兒可以入手。隨即,我越做越入迷,后來才發現,這個題有很多種方法,當然,也可以逆推。這道題的成功解答,讓我有了克服困難之后的滿足感。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怕任何的困難了。
《愚公移山》這篇文章,令我受益匪淺。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艱難險阻前,切勿灰心氣餒。堅持,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愚公移山讀后感600字篇2
今天,我無事可做,便打開語文書,翻到《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寫:從前有個叫愚公的老人,有兩座大山攔住了他們的去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于是,他便帶領著子孫開始挖山。經過了重重困難,日復一日的辛苦勞動,最終感動了天神,把山背走了。
愚公他這種為后代著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另外他雖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鍥而不舍,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讓我們做事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還有不半途而廢。所以他的精神才流傳到今天。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沒有這種精神,機半途而廢也不持之以恒。拿朋友吳曉宇為例:一天,我和她一起練騎自行車,他剛開始總摔跤,可她不氣餒。但過了一會兒,她說:“我怎么總摔倒啊!”“我看我今天學不會了……”“唉,以后再練吧!”說完他就想回家了,最終沒有學會自行車。根本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我呢,也一樣遇到困難就退縮,更別說持之以恒了。知難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媽媽在開學的時候給我買了一本數學奧賽練習冊。我開始很愿意做,以為很簡單。但發現這里面第二頁的我就有些不會做了,我便把它先放在這往后找。但也都很難,我就對媽媽說要讀課文,然后就不做這題,而去讀課文,有一點難度就放棄,根本就沒有做到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學習了這篇課文篇課文讓我明白:只有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那就會為我們撿來的成功打下基礎。
難道不是嗎?
愚公移山讀后感600字篇3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故事的名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意思是:有兩座大山擋住了愚公家出門的路,愚公要把這兩座大山移開,最后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了兩個天神把大山移走了。
讀了這篇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暑假中做的兩件事。(www.lz13.cn)第一件事就是我才換的門牙有一顆長歪了,媽媽帶我去口腔醫院的正畸科去看牙,醫生說現在我的這一顆牙必須正,如果晚了就要影響面骨的發育了。所以醫生就讓我先做了一個模型,做完以后我想做個模型都這么不舒服,我想要正牙那肯定是特別的不舒服。正牙的牙套做好了,媽媽讓我先試一下我硬是不戴,我好不容易剛戴上就開始惡心、想吐,因為那個味道實在是太不好了,而且我戴上之后就吃不下飯,說不好話了,所以我就一直都不想戴。媽媽就告訴我堅持就是勝利,一定要堅持到底。所以我就練習說話和吃飯,慢慢的我就會了。現在我的牙快正過來了,而且我也習慣這樣了。
還有一件事就是剛放暑假,媽媽覺得我體質不好就給我報了一個乒乓球班,開始我看著挺好玩的,可是我剛去了一天就不想去了,因為太累了。可是我想起了我正牙時候媽媽對我說的那一句話,所以就堅持了下來。現在我一點也不覺得累了而且我還覺得打乒乓球很好玩還鍛煉身體。
通過讀《愚公移山》的故事,還有我親身經歷的兩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勝利。
愚公移山讀后感600字篇4
兒時就聽說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動。這則寓言故事流傳了幾千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奮發向上的炎黃子孫。可我近日再讀之后,突然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山,非一人能移。首先,我們來看移山前的謀劃:“聚室而謀”后,立即得到“雜然相許”,并且“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可見,愚公先前只是考慮到“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好處,提出移山的設想,而集體智慧的結晶則解決了“焉置土石”的問題。
其次,看移山中的成員:從愚公家中能“荷擔者三夫”,到鄰人孀妻之遺男,都為移山不遺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與汝畢力平險”。而愚公已年近九十,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就算健康,充其量也只能是個“指揮”吧。再者,看移山后的結果:操蛇之神“懼其不已”。其實是懼愚公沒有窮盡的子子孫孫,而“帝感其誠”,其實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動,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這兩座山的。
可見,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績。認識這點,對我們做好平時的工作大有好處。
現在總有那么稍有點能力的人,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飄飄然起來,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實,這種想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君不聞,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新詞:眾人劃槳開大船!無論革命的成功或某項事業的完成,這其中固然離不開某些個人的努力,但又怎能離開眾人的齊心協力?記得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中講述過這樣的故事:螞蟻,也許是動物王國中最講究集體協作的群體了。非洲螞蟻在前進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剛燃過的木棒,一定會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螞蟻能暢通無阻為止。這種抗爭意識,這種協作精神,與愚公他們相比,也毫不遜色。螞蟻尚且如此,作為“高等動物了”的我們會不會汗顏?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個個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鋒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雷鋒的旗幟在今天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一個雷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一個徐虎同樣是遠遠不夠的。試想一下,我們的飛天工程,只有一個“航天英雄”楊利偉夠嗎?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國家的支持,才能最終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既要認識到愚公的可貴之處,更要領悟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則,便會產生個人崇拜主義的心理,導致盲從;落到自己身上,又會產生個人英雄主義的言行,導致冒進。這于人于己、于國于民均不利。因此,我們在褒揚愚公精神的同時,不要忽視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應兩者并舉,攜手同進,共創美好未來。我想,這,才是“愚公精神”的精髓所在。
愚公移山讀后感600字篇5
我是個80后的人,戰爭年代的人和事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有時甚至不相信那些古老的東西會給我們帶來教益。今天重讀了《愚公移山》,竟也有些許感想。
這篇文章里,最吸引我的是那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憑借自己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帶領兒子用鋤頭挖掉了家門前的兩座大山,疏通了道路,造福了子子孫孫。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他用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這讓我想起了與愚公移山截然相反的另一個故事:
以前有個人,他生活的村子里很缺水,他有個愿望,就是挖口井,讓人民喝到甘甜的水。于是他拿著工具到處挖,經常挖到一半,他覺得那里可能會沒有水,需要換個地方,然后他又重新找個地方開始挖,結果挖了一地深深淺淺的坑。
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給人的教益是深刻的,小到個人,大到公司、國家的發展都需要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公司的目標就是一座山,需要我們每一個員工齊心協力去挖,共同努力去實現目標,公司也會在我們的努力中一天天進步、蒸蒸日上。
站在個人的角度上,就我而言,做為一個剛步入社會的人,當許許多多的缺點、不足在工作和生活的磨礪中顯現出來的時候,就迫切的需要找到這座承載著未來和希望的山,在挖山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和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一天會成為另一個“愚公”。
其實,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