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初三讀后感600字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以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眾不同的“姿態”。
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己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魯鎮的酒店里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后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孔乙己初三讀后感600字【篇2】
最暑假里,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孔乙己》講述的是一個封建社會書生在迂腐制度下艱難生活,最終死亡的故事。故事從魯鎮酒店發生:酒店分長衫文人和短衫工人兩個喝酒的地方,但有一個書生卻在短衫工人那喝酒,人們為他取名“孔乙己”是一名讀過書的人,但卻一直沒有成為秀才。他不會營生,有一件抄書的活也被他丟掉了。他好吃懶做,迫于生計,只好盜竊。最后他盜竊到了一名舉人家,被找折了腿,死在了家中。
作者以幽默的手法描寫出來了這樣一個人物。大反差的表情、半懂不懂的話語,讓人對孔乙己忍俊不禁。同時,我們也記住了這個人物:迂腐、好吃懶做,但還有顆善良的心。
孔乙己并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是當時社會現象的集體反應。孔乙己為什么會死?因為他并沒有營生的路子。他為什么沒有營生的路子?因為他只會死讀書。像他這樣只會死讀書的人在那時相當普遍。只不過有些人當上了官,考了功名而已。
“孔乙己”在現在仍然存在著。我們雖無法改變他們,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不讓更多的人(包括我們)成為下一個“孔乙己”。
孔乙己初三讀后感600字【篇3】
《孔乙己》描寫了一個封建文人悲慘的一生,《范進中舉》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的經過,雖然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貪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舍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著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后呢,嘲笑,譏諷,最后,再散開裝著沒事人樣,然后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眾!府衙里的人也紙醉金迷,對著散發著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著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后,又剩下了些什么?
“孔乙己”在現在仍然存在著。我們雖無法改變他們,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不讓更多的人(包括我們)成為下一個“孔乙己”。
孔乙己初三讀后感600字【篇4】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時,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不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小說的每字每句看似簡單,可這都是魯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細讀起來,可謂內含之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首先從《孔乙己》這題目說起,孔乙己是小說主人公的綽號,他做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稱,這是對這一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這一綽號為題,無疑是給作品定下諷刺性的基調,還具有鮮明地反孔色彩。其次就落實到文章的每個段落,甚至每個詞,都是無可挑剔的。
小說開頭介紹店的格局,是想通過它深一層的為下文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埋下伏筆。至于孔乙己第一次到店里掏錢時“排出九文大錢”中“排”這慢吞吞的動作,既掩飾了他內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對幾文錢的珍惜,認真清點數目,等等。詞句的精湛無疑把文章中心內容更形象地表現出來。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說,極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心態,讓我們分明看到了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長長的足跡,那么在社會蕓蕓眾生中,人們為什么對一個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助,相反只有哄笑取樂呢?
孔乙己是一個藝術形象,而他的藝術形象體現在店里那麻木不仁的哄笑聲中。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著無人關心,死后無人過問的悲慘命運。他,世界一個匆匆過客,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們對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己身邊的生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么亮麗的風景線,更象是人們生活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奉獻愛心,盛意款款,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與互相友愛,應是每個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現,這樣的社會環境與那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讓我們接受以前的教訓,面對明天的光陰,攜手走進二十一世紀!
孔乙己初三讀后感600字【篇5】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從這句話中的“又”字,看出孔乙己是經常偷東西而受到別人打的,這句話的議論,不免有些看不起和嘲笑。而后面,一個“排”字也是十分能說明他對別人言行的厭煩和不安,他是在通過自己的鎮定和從容來掩蓋住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排出九文錢,或許是在做給別人看,給在座的所有人看,證明自己一文都不少,也帶有一些在裝闊氣!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本文的結束語,讀到這兒我有了些疑惑,為什么作者要連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本應該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啊!到底要說什么呢?我靜靜的端詳著,不禁想到了作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這兩詞和本句中的一樣,好像有些矛盾!但細來想想,卻有很多相似,其實作者就是想要表達肯定的意思,也許還有對孔乙己的死和園中只有草的濃濃惋惜之情。細細品來,這兩句又并沒什么不對,反而會別有一番味道:“大約”是小伙計的猜測,在那里并沒有什么人會去關心孔乙己,自然他的事情不會有人知道了,只有是猜罷了。而“的確”,或許是伙計認為前些時候他遭受到他人的毒打,腿被打折,死是必然的結局了吧!
讀過這篇文章,真是感嘆,也很是喜歡!感嘆的是孔乙己,他的那顆好書的心總也掩蓋不了,愿意為了讀書而去偷。他的那種手段是不可取的,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厭惡。但是那顆心是最真誠的,最美好的,這不也讓人感嘆!同時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喜歡魯迅先生的筆調,他用了很多的細節描寫,這更是出神入化的描繪了人物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最為細微的臉色進行了3次細致的描寫,其中第二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這樣的竭力爭辯讓我感覺他還是一個要面子的人,也流露了他內心的羞愧。我也喜歡孔乙己這個人物:他喜歡喝酒,有時沒錢但會很快的還上,不怎么賒賬,這樣的誠信不也很難得?讓我很是欣喜!
孔乙己的一生:美好因為有酒和知識,無悔因為有書,有心;悲慘因為迫不得已而被打;無可奈何因為無路可走……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僅僅不只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