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初一讀后感600字
論語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雖然這本書從成書到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話是:“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子游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主要是說能養活父母就行了。而對于犬馬來說也都能得到的飼養,如果人們只養活父母而不恭敬的話,和飼養犬馬有何區別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非常有針對性,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子女對父母的孝沒有讓父母滿意。由此想到當今社會,雖然我們身邊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夠,至少沒有做到非常重視,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存在這種情況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于工作太忙,生活節奏快等原因,僅僅滿足于讓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平時很少抽出時間去看望父母,很少從精神上關心父母;另一類,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型受到父母及長輩們的溺愛,長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識,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責任。
我認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美德不僅不該丟掉,反而更應保持和加強。作為子女,在關心父母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多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我們有時間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們工作繁忙,時間緊張,抽不出時間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哪怕只是一兩句關心、問候的話語,或者在節假日、父母生日時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讓父母感到欣慰和溫暖。這也正是論語里孔子關于盡孝的要求。
論語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如何關心和孝敬父母,還讓我學到了如何對待學習、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書,是我的良師益友。
論語初一讀后感600字(篇2)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家別以為,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因為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我從書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揚一宗剛整的人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也應學習古人的精神傳揚仁愛,不是嗎?
論語初一讀后感600字(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不是很復雜的古文,但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初一讀后感600字(篇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品讀經典文學能讓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中得到許多知識和感悟,從而更好地修繕自我。近段時間我再次認真閱讀了《論語》,又一次與孔夫子產生了跨越時空的思維碰撞。
《論語》是敘述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圍繞著“仁”“義”講述了其對學習方法和思想修養上的認識,我從中領悟到了許多東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全書中我印象頗深的其中一句,它給予了我學習上莫大的啟發和幫助。大家都說,三年級到四年級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大坎,在跨越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如每當在課上遇到較難的知識點,跟不上老師的思維時,弄不懂時,我就會在課后認真把所學的知識不斷溫習鞏固并細細咀嚼。經過這段時間的反復學習,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數學這門科目有了新的領悟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同時,書中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一句也讓我明白了如何健康地成長,更好地做人。記得有一次,好朋友宇杰約我周六一起去書店買書,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周五的晚上,姑姑說:“小川,明天我帶表哥去漂流,你要不要一起去?”其實我內心十分渴望去體驗一把暢快淋漓的漂流,可是想到自己已經答應了朋友,不能言而無信呀!我就果斷地對姑姑說:“我不去,我已答應朋友一起去買書了,我不能違約!”姑姑就笑哈哈說:“小川,你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姑姑很喜歡你!”我雖然沒能體驗到自己盼望已久、十分向往的漂流,但我收獲了比去漂流更大的快樂——言而有信。
《論語》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是因為其歷史年代的久遠,更是因為其亦師亦友的美好形象。它把仁與義的美好修養、道德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更好地做人,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論語初一讀后感600字(篇5)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里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后,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說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啊!”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么,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么你最后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于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里,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么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可笑的是當同學來問我這個單詞怎么念時,我沒有說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后果,后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后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并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