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篇1】
這是我第二次讀路遙的書,同平凡的世界一樣看完之后,感悟良多。《人生》與《平凡的世界》一樣皆從平常的天氣開展出去,在我們的眼里無論是風雨飄搖或是白雪紛淋都只過是正常的天氣情況,并無多少異樣。然而作者早已將故事主人的命運昭示出來,安排得妥妥當當,我有時甚至暗自自忖到是天氣還是命該如此,對于天氣與命運或許可以劃個等號,總是如此陰晴不定。
《人生》是我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早就想一睹為快的書,但由于各種原有如今才見其“芳容”,真是妙不可言。我沒有作過任何的猜測與幻想或是想象,只是帶著我應該具有的真實性與故事給予我那般熾熱的鼓勵去溫柔對待,除此之外我沒有更好的辦法。
在大多數眼中《平凡的世界》與《人生》為人生勵志小說,在其出版到如今激勵了或是激勵著不少年輕人。雖然故事的年代已久遠,但相同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卻不可少見,只是更換了不同的時代背景與不同角色,在內容的本質之上并沒有多少差異。或許看了《平凡的世界》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平凡,而自己原來有多么卓越,世界很大而夢想很小;看了《人生》之后你才會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缺失了什么,應該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那“要緊處的幾步”走好,又何嘆人生路漫長。
與余華的《活著》相較來說,路遙儼然沒有余華那樣顯得“刻薄”,在現實與命運面前只是緩緩推進,給予讀者或是主人公緩解的余地。而余華卻毫不留情地向你直接昭示苦難所帶來的悲慘與絕望,甚至直接得讓你有著一種完全崩潰的感覺,相比之下更像一個無情的魔術師。二者各有千秋,一種是跟隨命運與現實循序漸進,一種是在苦難面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對于命運而言不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在命運面前有時是無法反抗的,只能借助于自我認為可能對的方向繼續前行著,只能試著去無視命運的捉弄。命運是個奇怪的東西,有時與我們能夠成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讓我們在人生上不顯得處處悲涼與絕望,在絕望之中都會尚存希望;有時與我們又是仇纏滿腹的仇敵,隨時隨刻都想置我們于死地,借助它一切力量摧毀與泯滅掉我們殘存的希望,直到我們向它屈服為止,讓我們不再尋找到一個適合的理由繼續再對它抱有絲毫的希望。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篇2】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做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這個假期我又閱讀了路遙的《人生》這本書,這本書原是一位老師贈與我的畢業禮物,讀完后感慨良多,感受頗深。
《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生活為主線,將他的人生改變與愛情選擇這兩種變化聯系在一起,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書中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的一個人生選擇與變化的過程;以及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女孩黃亞萍的感情糾葛,再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展現了青年在人生選擇時的矛盾,映射出大時代下人們對于人生路口的選擇,引發讀者對于自己人生的種種思考。
沒考上大學的高加林回到村里當了民辦教師,后不幸被村支書兒子“走后門”頂替,無奈下只能為了生計選擇種地謀生。可他一個積極上進的知識分子怎么可能受得了這耕地的活兒?即使受得了皮肉之苦,也受不了精神和自尊的摧殘與踐踏。“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正當他失意之時,善良淳樸的農村姑娘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他們展開了“不平等”的戀情。其實人活著就得有個盼頭,所謂生無可戀也是說生活中沒有了值得眷戀和期盼的人事,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本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波瀾不驚,然而命運的奇妙就在于其不可預料。生活并未壓垮有抱負的加林,他的叔父被調到縣里任勞動局長,機會重新降臨到他的頭上,諷刺的是,他也由于這層關系通過“走后門”被安排進了城里當通訊記者。重回縣城的他干勁十足、神采奕奕,不久便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感受到了來自內心深處的滿足與自豪。在工作中春風得意的同時,加林遇到了高中同學黃亞萍,曾是同學的他們一見如故,雙方都沉浸在彼此的愛戀和精神世界當中。可是黃亞萍已經有了快要結婚的男友張克南,而高加林也有了巧珍。這個問題牢牢地擺在了他們二人的面前。經過一番激烈且艱難的思想斗爭,二人最終決定不顧一切地在一起。她放棄了張克南,他拋棄了巧珍。
正當高加林準備大展宏圖之際,亞萍前男友張克南的母親心有不甘,檢舉了其“走后門”的事,最后他不得不離開亞萍又重新回到農村。然而,回村后得知巧珍早已嫁給了別人,他追悔莫及,但木已成舟,無法改變。
兜兜轉轉,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這似乎像是黃粱一夢,竹籃打水。“生活啊,生活!有時候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篇3】
今天要說的這本書,是路遙的成名作,更是奠定了路遙后期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基礎。說起路遙的作品,必須從路遙生活的環境說起,這對于我們走進路遙文學,有絕對的意義。路遙年輕時便奔波于城市和鄉村,他的作品就是在“城市交叉地帶”反映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強烈矛盾,他的'作品往往利用故事的主人公把陳舊的、閉塞的、落后的農村與文明的、富裕的、發展的城鎮之間強烈的反差表現的尤為突出,正是這種矛盾,使得故事情節的起伏不定,引起讀者的深思并發出與作者思想的共鳴。
《人生》發表于1982年,他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城鄉生活為背景,從一個高中生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轉而又回到土地的人生過程為框架,以高加林這個知識分子與落后的思想保守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和進步的浪漫的城市姑娘黃亞平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他們的感情糾紛為矛盾,深刻的揭示了農村知識分子在人生道路上的波折和艱難的選擇悲劇。
主人公高加林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很具有典型的復雜的農村青年形象,他熱愛生活,性格堅毅,富有理想,才華橫溢,熱愛運動有關心時政問題,敢于向命運挑戰的新型農村知識分子的形象,他身上同時傳承者祖輩留下來的勤奮樸實,剛毅渾厚的農村男兒的本色。他的性格特點義無返顧的和他父親一樣的舊社會農村老漢的老實本分、忍聲吞氣形成鮮明的對比。高加林在高中畢業以后再村子里民辦學校當一名教師,含辛茹苦為就農村培養浮生生命力的活力軍,然而村支部書記利用權勢不公平的將他撤職,然后頂替他的是村支書的兒子,就這樣一個知識分子不得被“打回原形”,去承受和父親一樣一天為工分而活的農民。他知道是這里的黃土養育了它,但是他無法承受淪落種地的農民,從此他在一段時間里自暴自棄,荒唐而頹廢。他學會了抽煙,并且一天懶惰的誰在自己認為安靜的房子里,當他的人生開始沒落的時候,農村姑娘劉巧珍挽救了他的生命。巧珍在加林看來是無所不能,農村姑娘的辛勞踏實,質樸純真、勤奮而富于生機,這個近乎完美的農村姑娘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讀過書。但是巧珍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用她那充滿激情而又現實的做法,將無微不至的愛給了失去人生方向的高加林。這種從一開始就不平等的愛在巧珍看來就是他的全部,而在憧憬著美好未來的高加林來說只是一時的慰藉。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篇4】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涌,叫囂著仿佛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
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著和平的訊息……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樓的兒子三星給無理的頂了,他對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說是挨了一巴掌的話,那下崗無疑是一悶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碼還當上個民辦教師,也算是生活補償自己一個甜棗,心里不至于太絕望。況且這兩年自己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刻苦學習,既贏得了學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愛戴,又給自己繼續上進打下了堅實的鋪墊。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出了這么一擋子事兒,心里能不難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遠會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
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終于給了這受傷的心靈一塊靈異的膏藥,況且這膏藥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讓高加林放棄曾經的理想,甘愿作一個農民。在此時,生活似乎又歸到了平靜,卻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鄉當了領導,村里干部為了巴結他,走后門給加林謀了個城里記者的職位。高加林曾經的已經變灰色的夢想,又鮮活的閃在眼前了!這先抑后揚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對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盡全力,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成了小鎮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了。
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它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一紙狀子,剝奪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轉了一個圈子后,又回到了農村。好像黃粱一夢,虛幻一場,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經失去了巧珍,那最可愛的姑娘,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生活好會開玩笑,好像貓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夠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強大的對手,在生活那頭操縱這一切變局?難道人,永遠只能作被動的承受者?抑或物極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恒的規律。聰明的人,知道適可而止,不過分貪圖,不過分軟弱,終于贏得美好而長久的幸福生活。無奈生活中總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擁有了一些,便覬覦著更多。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作文【篇5】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經典為什么會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到底帶給我們什么?一直也在閱讀經典,渴望從前人的作品中,獲得閱讀的快樂、認同和感動,更想從中收獲知識,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經典照亮不了我們的人生,卻可以激起我們的思考與困惑,也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小說以改革初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著力塑造了高加林這一當代中國農村富有歷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寫了他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他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矛盾,也讓我們在閱讀之余對愛情、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
初讀《人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過于糾纏復雜的愛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癡情,黃亞萍的絕情,張克南的真情……就這樣交織在一起,促使我們思考何為愛情,怎么對待愛情。千百年來,人們也都在探索它的奧秘,可它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雖然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們卻可以判斷什么不是愛情,也許,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開心的日子里,也始終想著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他最初會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許是他做農民的困頓與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說他看不起農民,他是農民的兒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經歷漸漸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沒有想過要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做個農民。但巧珍對加林的愛卻是不附加條件的,沒有前提,無怨無悔,愛得純粹,愛得徹底,愛得讓人痛徹心扉。
大馬河橋上,雪花飄揚。分手的時刻,巧珍哽咽地說:“加林哥,我盡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識字,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搖搖晃晃跨上自行車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愛情的過程異常動人,愛情的結果卻很殘酷。沒有終成眷屬,難道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嗎?當然不是,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愛情也是。盡管結果可能不夠圓滿,可是僅憑結果評價愛情顯然不夠客觀,沒有過程的風風雨雨,沒有兩個人的相濡以沫,結果也許只是不幸地開始。從悲劇的本身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悲劇,而是希望,是人活著的勇氣與激情,我們也正是從那些遺憾和悔恨中不斷成熟成長起來,而這正是愛情甚至生命價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