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讀后感
柴靜的讀后感【篇1】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采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著;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采訪時并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于,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著它;有時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于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于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著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柴靜的讀后感【篇2】
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看一本書了,總以為聽著音樂,曬著太陽,然后一書一茶就足矣。當初選擇《看見》一書也是鑒于同事推薦,實際上對于這類書籍我幾乎很少翻閱,原想這應該就是一本自傳,可是當全部看完,我卻又不這么認為了。
這本書是我拿起放下,再拿起又放下之后,斷斷續續一段時間后才看完的。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習慣發會兒呆思考一下,書里面記錄的故事有些我一點兒都不陌生,也總是情不自禁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中穿行。可是透過柴靜我所看到的似乎又有不同,可能出于她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關系,也可能是她看的更近,看的更深,看的更細,一個個故事總會讓我呼吸困難,心痛唏噓……
非典時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沒有過多渲染感情的辭藻,卻能輕易帶我們進入那個大鍋一樣的北京。沒有人強求柴靜做這期節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可是她就懷揣著“我必須知道”,沖到了一線,沖到了那個讓大家避之不急的真相面前。雙城的創傷中,開篇前是一張從視頻上截取的圖片,她蹲著給一個小男孩擦拭眼淚。據說這個鏡頭在當時是飽受爭議的,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表演性主持”,太過“虛假”。雖然當時我沒看過這期節目,可是細細讀了她所看見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才是最最真實的,她是真正的用心去聆聽了對方,這不正是情感的回歸嗎?
像這樣的故事看似平凡,可是要真正的走進它的背后,我相信一定不是這么簡單的。這本書就如柴靜自己在開篇之前寫的“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柴靜對于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不斷的自省和思考能使我們學會去回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其實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亦是。沒有人生來就是成功者,對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糾正。她身上的這種態度和精神也更是我們所需要的,雖然我們的工作不同,但是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狀態。書中沒有太激情澎湃也沒有太多愁善感,它讓我們看見更多的是關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對世界的覺悟,還有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我很喜歡“看見”這個書名,簡單的兩個字,卻有著深遠的意義,看見眼前所見的,看透背后所不見的,看明白所表達的、所預意的……
柴靜的讀后感【篇3】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可以讀完,這也許得益于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于尖銳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于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于自己的經歷,也來自于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采訪經歷,事后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柴靜的讀后感【篇4】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
——來自柴靜的日記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一個鐘情于圍巾,外表似鄰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聲音中透露著堅持與不可退讓的央視主持人。柴靜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與正義,剝絲去繭,退去一層層偽飾的泡沫,向觀眾呈現事實真相。當還未踏足新聞記者行業的時候,二十三四歲的柴靜面對高高在上的陳虻堅定地說,“我關心新聞中的人”。確實十年歷程她都堅守了自己的初衷。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共4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內容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讀此書,就好像看見一個女子的成長過程,從無知無畏的年少輕狂,到理解了解后的從容淡定;從初出茅廬的鋒芒畢露到而立歲月的內斂恬靜;從自以為是、過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靜自省、客觀自然的大我,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如此深刻。
書上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柴靜的讀后感【篇5】
《看見》里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志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閱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