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師說的讀后感
高中師說的讀后感篇1
《師說》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寫給弟子李蟠的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那么下面小編給你們帶來師說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說》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天是第30個教師節,再讀《師說》一文,思及個人職場成長歷程,感慨頗多。
所謂“師”者,本意有三:一是指教授別人的人,二是指有專門技術的人,三是榜樣。而對于企業組織中的導師而言,則是融合了這三重意義于一身。“師者仰仗于人也,為師之道,以無過錯,無缺陷上。”
企業內部導師,亦為“師者”。
導師,首先是一個榜樣,一個標桿,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學習的目標和成長的方向;其次,導師本身就說明其擁有專門知識、技術,或者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最后,對于導師而言,要借用自己榜樣的力量,通過教授的方式,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分享給企業組織中的成員,即“傳道、受業、解惑”,如此實現組織和個人的共同成長。
但是企業中何人可為“師”?韓文公說:“圣人無常師”,孔子亦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在企業中,上至公司高管,下至一線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之間都可以互相為師,所謂你學我,我學你,你進步,我進步,大家一起進步。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在企業內讓每一個員工養成學習的習慣,營造學習的氛圍,最終打造成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型組織。
中國古代有個“好為人師”的典故,諷刺那些盲目自大的人。而在企業中,我們的管理者,特別是中層管理者,卻要努力的做好“為人師”的工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好為人師”,努力做下屬的輔導和教練工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管是一個剛剛走進社會,跨進職場的新人,還是有了很豐富的工作經驗的“老人”,由于行業的差異,企業文化的不同,運作模式的特點,在其加入新的組織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困惑和迷茫,作為管理者,要迅速的幫助新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明確工作職責,提升工作能力。同時,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行業競爭的加劇,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必須“不拘于時”而“從師”。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是否有“好為人師”的信念;作為一個職場人,你是否善于“從師”?
值教師節之際,謹以此小文,感謝我成長過程中指點、陪伴我的所有“師者”。
高中師說的讀后感篇2
《師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一篇論說從師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著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華。他明確地主張從師學習“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愚者和圣人,一個人總是存在著好的方面和不夠完美的方面,只是這兩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個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為圣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于絕對化的。我們對于圣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持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高中師說的讀后感篇3
姜冠中“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之師與今之師有太多的差別。古人尊師那種真摯、心無雜念的純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早課前對孔子的頂禮膜拜也是極其虔誠的,那種九十度的鞠躬禮叫你不真誠都不行。 古之師是既嚴肅又嚴厲的,絕不像我的教師那么和藹可親。我們早已沒有了體罰和訓斥,而我從國學經典的墨香中似乎聽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聲,也聽到了再罰抄一百遍的斥責聲??今天的我們已經習慣于老師的表揚和再獎你一朵小紅花的呵護。
古之師與今之師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只不過是方法與教學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師者又應擁有怎樣的胸懷呢?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得好,“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有陽光”。教師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靠的是愛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現在提倡的師德。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師德高尚的老師,那么何為師德高尚呢?即師者對名利的淡,擁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懷,從而嘆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啟迪了一顆顆求知的心。師者的心更是對事業的濃,潛心教改,勇于實踐,大
膽開拓,不僅備好課,更給我們上好課,并善于總結反思,及時對我們進行輔導,用勤奮的心播種教育教學的春天。 像孔子那樣善于譬喻、循循善誘;像魯迅那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像魏書生那樣充滿睿智,用特別的方式實施特別的教育;像陳寅恪那樣追求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
讓師者的內心閃爍出更美的光輝,照亮了我們,照亮了世界。讓我們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無私奉獻的普通教師。正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變得如此和諧、美麗。
高中師說的讀后感篇4
《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倡了散文,創造了新的詩歌流派。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象頗為深刻。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現就其中一些句子談談我的看法。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姜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證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這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只能是引導我們,具體領悟和行動還在于我們自己。像土地給我提供承托,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想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而不能給我們人生。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并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力奮斗,帶著老師的忠告,帶著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
高中師說的讀后感篇5
本文是韓愈所寫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論證了教師的職能,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和影響,從而闡明了從師而問的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說明了老師的作用。是的,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老師的地位顯貴還是低下,年少還是年長,只要能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
從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軀守護三個孩子的譚千秋老師,他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師,他不但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也,而且將自己責任升華。當地動山搖的那一刻來臨時,他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張開守護的翅膀挽救了三個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
學者,應該做到不恥下問。我們要學習古代圣人,“從師而問焉”。學無止境,不恥下問。則會“圣益圣”。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于師”則會“愚益愚”。
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后,可能很難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然后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后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的積攢,要做到平常不恥下問,把問題分散的解決。這樣量的積累后就會有質的飛越,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確,三個人行走必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恥學相師。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了。
《師說》這篇文章蘊含著許多從師問學的道理。作者韓愈想借此激勵后人不恥下問的努力學習,同時也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希望后人能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