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讀后感
斯大林的讀后感(篇1)
自說自話和語焉不詳是這本書最大的毛病,以至于它成為了一本浪費時間的書。
這本書里面連篇累牘的談蘇聯的政策,講斯大林的政策,列寧的政策,還有其他人的政策想法。這些政策說得東一榔頭西一鏟子的。總是突然來一句:列寧有----政策(寫了好幾頁),斯大林是開始是反對它的,斯大林認為------(又寫了好幾頁),但是斯大林最后又同意了列寧的觀點,他站到了列寧一邊(一句話完事)。簡直是浪費時間——你花了那么大篇幅寫政策,你就不能寫一下:
斯大林是如何反對列寧的,他是私下和親密的朋友和同志抱怨,還是大張旗鼓的寫文章反駁列寧,或者是在實際行動中直接采用和列寧所說的政策不一樣的方向;
列寧聽到斯大林反對有何反應,是不以為意,還是震怒;
斯大林為何后來又贊同了列寧的觀點,他是怎么贊同的,是發表了一篇文章贊同,還是在會議上面力挺了列寧;
斯大林是經過一般扭捏才贊同,還是迅速的改換旗幟贊同了;
因為這種贊同其他的同事是怎么看待斯大林的,是覺得他靈活,還是覺得他見風使舵,還是有什么別的想法;
經過這次立場的改變,列寧有沒有對斯大林有更多的評價。
都沒有寫,廢話了半天政策之后,就這樣一筆代過——你作者寫蘇聯政策不是為了寫蘇聯政策,而是為了寫斯大林在這一政策的走向中的表現,讓人明白他當時是怎么想的,或者是怎么做的,表現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而不是連篇累牘的寫了政策之后,就一兩句話把斯大林的所作所為代過了。
拒絕透露細節或者說是沒有細節是這本書的最大的硬傷。
書內引文的標注倒是挺勤快的,一下一個腳標引自---,引自----,引自-----。但是你特么倒是把細節寫出來啊。當時---反對斯大林(注1腳標)、當時YYY支持斯大林(注2腳標),然后什么細節都沒有。---,YYY是怎么贊同反對斯大林的都語焉不詳,難道讀者還要順著你的腳標把你來自的引文的那本書重新讀一遍才知道細節和原委?所以這書讀起來充滿了作者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他好像先預定了讀者和他一樣已經看了那么多關于斯大林的相關書籍和檔案了,而他只需要像老師考前給學生劃出重點一樣,蜻蜓點水的點一點,提一嘴就可以了。
因為沒有這些細節,全篇都是作者自己的斷言——斯大林在這個時候是很粗魯的;斯大林在那個時候是表現得很和善的;斯大林在這個時候收緊了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那個時候很憤怒——看到這里我真的很憤怒,想問候作者。
非常不推薦閱讀。那么大部頭的一本書,感覺像個胖子,但是是虛胖,一點干貨都沒有。
斯大林的讀后感(篇2)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政治家傳記,也許我看的傳記水平參差不齊,又或許是我水平有限,目前為止,只有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和謝偉恩的《斯大林傳》讓我印象深刻。
這兩本傳記整體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他們的一生,但講述過程是以主題來開展的。在此,我只分享這本傳記的一些感想。
首先,斯大林身殘意堅。或許我說的有些過分,但以一個正常人的身體來考量的話,斯大林的確算是殘缺的。他不幸的童年,父親經常酗酒,家暴時有發生。6歲的時候一次天花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很堅強,在母親的鼓勵及呵護下,他活了過來,但同時也留下了痊愈后的斑痕。禍不單行,他在少年時代有一次被急速的馬車撞到,左胳膊和雙腿受傷,但康復后給他留下了永久的殘缺--左臂肌肉萎縮,缺乏靈活性。即使如此,他還是在母親的期待中成長,堅強地活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治的巔峰。
其次,斯大林具有爭議性。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另一方面,他迫害同志,實行高壓政治。政治上,他勵精圖治。在列寧時代,他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做事,也被沙皇放逐到西伯利亞幾次,依然毫無放棄,繼續為革命嘔心瀝血。他迫害同志,實行高壓政治,計劃指令性經濟,農業集體化。為何形成這樣的一種政治局面,作者也不敢做出權威的解釋。但說到了幾點還是有道理的:他不幸的童年,少年時代的宗教教育,青年自尊受損、失去愛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多疑、排除異己、殘暴的性格的形成。但同時,他始終是為了蘇聯的偉大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的,他的殘暴鎮壓,更多地是他想通過排除萬難讓經濟能按照他的預想那樣發展。他不能讓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的包圍下茍延殘喘,而是讓西方世界看到蘇聯鐵的意志一般的強大、無懈可擊。
最后,遺憾的斯大林。這一點,我深感痛惜。斯大林死后,留下的是一個強大的蘇聯--世界二號經濟強國、重工業、軍事工業發達,僅次于美國,還有一個專政的穩定政權。可是,后斯大林時代的赫魯曉夫卻全盤否定了斯大林的政治遺產。固然,斯大林殘暴不已,斯大林時代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農業、輕工業畸形發展。但是,他的功績也應當得到肯定。在我看來,赫魯曉夫及其繼任者都不能妥善處理斯大林留下的強大但發展失衡的蘇聯,最終讓蘇聯陷入死胡同。為何在蘇聯會走向解體,為何中國并沒有重蹈覆轍?難道是因為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車無可鑒;中國因為有蘇聯在前方,后車之師嗎?還是因為蘇聯是西方國家,骨子里流淌著西方那種自由,追求個人發展的民族主義的思想,導致每一屆的領導人都不能很好地繼續并發展完善前任的理論方針?難道中國有著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文化智慧?又或者斯大林的高壓政治導致身邊都是些無能之輩?難道毛澤東的不是高壓政治?相比之下,中國的鄧小平,改革了政治,開放了經濟,在毛澤東思想的成果上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一個國家,領導人倒下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了一脈相承的文化。
悲哉,我的斯大林。
斯大林的讀后感(篇3)
應該說,斯大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個生在農村、酒鬼鞋匠的兒子,幸運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縫、傭人,什么都干的母親的關愛,能夠從教堂小學到神學院畢業,原本要從事牧師的斯大林,卻從格魯吉亞到俄羅斯投身革命,歷經多次流放,從列寧的追隨者到列寧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為列寧擔心成為獨裁者的接班人。
千瘡百孔的沙皇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已是強弩之末,列寧等人領導的共產黨起義大軍又給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擊,沙皇耗盡了最后的實力而怦然倒塌。蘇聯共產黨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時也面臨國內白軍的進攻和國際上協約國英法等國的圍堵和進攻,蘇共在戰爭中成長起來。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漸老練,黨內的競爭對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漸漸敗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為了獨裁者。斯大林性格堅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論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時,斯大林又冷酷無情,為了權利爭斗老謀深算,某些政策又極左和殘酷,造成的死亡人數眾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評價也褒貶各半,永遠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20年代發起的工業化革命及農村集體化導致農民餓死幾百萬,富農基本被消滅,另外在黨政軍發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槍殺。另一方面,蘇聯工業化的成功保障了國防實力大大增強,某種程度上保障了二戰中對德國入侵的勝利,這對蘇聯民族和國家是意義重大的。
個人認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過,不能認為他三分過、七分功,首先他改變了最初黨內原本還有的民主,大權獨攬,把蘇共引向了政治深淵。另外直接、間接導致蘇聯人死亡人數巨大,不亞于一場戰爭,乃人間慘劇,此乃人禍!給斯大林一個稱謂:獨裁者是合適的定論。
斯大林的讀后感(篇4)
只要他死后還被人評判,在后人的生活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暴君?英雄?60年后的斯大林仍然備受爭議,但真實的斯大林遠未清晰。
以浪漫主義詩人聞名的早年斯大林,在前蘇聯建國起了什么作用?列寧留下取消斯大林總書記的遺囑,斯大林為何沒被撼動?執政期間的斯大林,發動文化革命、清除異己、暗殺托洛茨基,有何歷史隱情?前蘇聯改革,繼任者如何處置斯大林的遺產?地緣政治中,斯大林如何玩轉“三巨頭”,如何“領導”中共,如何介入朝鮮戰場?斯大林儉樸至極、居家有愛,為何妻子自殺、女兒背叛、兒子犧牲在戰場?《古拉格群島》的依據何在?
斯大林既不通曉多國語言,也不是能言善辯的演說家!他僅僅是一個行政管理人員。在蘇共黨的領導人中僅居二流。十月革命后的十年間,即使那些對斯大林態度溫和的同志都認為,斯大林的長項是行政管理,國家的重要決策應該由他們做出而非斯大林。而且,列寧并不看好斯大林,還曾遺囑要換了斯大林。可是,最后恰恰是這個格魯吉亞人掌控了蘇聯,開始了這個國家的瘋狂,瘋狂鎮壓異己、瘋狂反抗法西斯。
列寧曾口授遺囑:“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了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務,這個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為有禮、較能關心同志,而少任性等等。
才華橫溢的托洛茨基,跟列寧一樣。在歐洲流浪了很多年,也懂很多外語。他后來在跟斯大林勾心斗角權力之爭的時候,開中央會議他居然就拿一本莫泊桑的小說來看。那當然是原文,或者是堂吉訶德的西班牙原文來看,表示對斯大林這一套權力角逐我毫無興趣。后來在權利的爭斗中,托洛茨基1928年被開除出去,在國內流放。1929年流放到,后來流放出去了,在國外。后來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了一個特務。
經過德黑蘭會議,在歐洲的英美武裝部隊被告知蘇軍將與他們并肩作戰。此時,不僅是《真理報》,西方的新聞界也忙于樹立斯大林的個人形象。蘇聯參戰伊始,英國媒體就不再批評而是大加贊揚。1941年12月,在斯大林的生日宴上,倫敦愛樂樂團為其演奏協奏曲,公眾輿論更多的是對蘇聯紅軍的感激,把斯大林當做勇敢和光榮的化身。“帶著勃勃野心和滿腔憤恨,斯大林開始著手抬高他的聲望。為了繼續晉升以達到政治高峰,斯大林安排手下以他的名義提出更加嚴厲的要求。于是,贊揚斯大林的傳記紛至沓來,贊美也一本比一本露骨。”書中內容也詮釋了其實斯大林自己在樹立自己的英雄形象。
書中還涉及很多我們正統歷史所遮蔽的內容:二戰時期三大巨頭們的勾心斗角 朝鮮戰場時毛和斯的關系、斯是如何詭異地兩面三刀對待列寧等。可以不夸張說,如果說《鄧小平時代》是今年傳記文學的頂峰之作,那么,這本《斯大林傳》則是這個歲末年初的扛鼎之作。
斯大林的讀后感(篇5)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政治家傳記,也許我看的傳記水平參差不齊,又或許是我水平有限,目前為止,只有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和謝偉恩的《斯大林傳》讓我印象深刻。
這兩本傳記整體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他們的一生,但講述過程是以主題來開展的。在此,我只分享這本傳記的一些感想。
首先,斯大林身殘意堅。或許我說的有些過分,但以一個正常人的身體來考量的話,斯大林的確算是殘缺的。他不幸的童年,父親經常酗酒,家暴時有發生。6歲的時候一次天花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很堅強,在母親的鼓勵及呵護下,他活了過來,但同時也留下了痊愈后的斑痕。禍不單行,他在少年時代有一次被急速的馬車撞到,左胳膊和雙腿受傷,但康復后給他留下了永久的殘缺--左臂肌肉萎縮,缺乏靈活性。即使如此,他還是在母親的期待中成長,堅強地活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治的巔峰。
其次,斯大林具有爭議性。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另一方面,他迫害同志,實行高壓政治。政治上,他勵精圖治。在列寧時代,他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做事,也被沙皇放逐到西伯利亞幾次,依然毫無放棄,繼續為革命嘔心瀝血。他迫害同志,實行高壓政治,計劃指令性經濟,農業集體化。為何形成這樣的一種政治局面,作者也不敢做出權威的解釋。但說到了幾點還是有道理的:他不幸的童年,少年時代的宗教教育,青年自尊受損、失去愛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多疑、排除異己、殘暴的性格的形成。但同時,他始終是為了蘇聯的偉大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的,他的殘暴鎮壓,更多地是他想通過排除萬難讓經濟能按照他的預想那樣發展。他不能讓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的包圍下茍延殘喘,而是讓西方世界看到蘇聯鐵的意志一般的強大、無懈可擊。
最后,遺憾的斯大林。這一點,我深感痛惜。斯大林死后,留下的是一個強大的蘇聯--世界二號經濟強國、重工業、軍事工業發達,僅次于美國,還有一個-的穩定政權。可是,后斯大林時代的赫魯曉夫卻全盤否定了斯大林的政治遺產。固然,斯大林殘暴不已,斯大林時代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農業、輕工業畸形發展。但是,他的功績也應當得到肯定。在我看來,赫魯曉夫及其繼任者都不能妥善處理斯大林留下的強大但發展失衡的蘇聯,最終讓蘇聯陷入死胡同。為何在蘇聯會走向解體,為何中國并沒有重蹈覆轍?難道是因為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車無可鑒;中國因為有蘇聯在前方,后車之師嗎?還是因為蘇聯是西方國家,骨子里流淌著西方那種自由,追求個人發展的民族主義的思想,導致每一屆的領導人都不能很好地繼續并發展完善前任的理論方針?難道中國有著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文化智慧?又或者斯大林的高壓政治導致身邊都是些無能之輩?難道毛澤東的不是高壓政治?相比之下,中國的鄧小平,改革了政治,開放了經濟,在毛澤東思想的成果上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一個國家,領導人倒下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了一脈相承的文化。
悲哉,我的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