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馮驥才讀后感600字
時間屬于現實,時光屬于人生。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覺得時間的緊迫,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只有到了年終時分,時光的感覺才乍然出現。但是,時光到底是個什么東東,沒有閑靜的分分秒秒,沒有剎那的靈感乍現,你是不會知道的,猶如我們不知道人生什么。
停電是一個契機,現實的世界昏昧了,精神的世界卻愈發的透徹。
最初,馮驥才只不過是在追憶這一年,尋找那些深深淺淺的留下的足痕。動機很簡單,那是大眾固有的情愫——“年根兒”。
它叫我們頓時發現,“一棵本來是綠意盈盈的歲月之樹,已被我們消耗殆盡,只剩下一點點根底”;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邊追它,卻始終抓不到它飄舉的衣袂”。
此時的時間,比朱自清的《匆匆》還要匆匆。可倘若這份獨嘆和自憐,就叫馮驥才,也未免叫人小瞧了他。總不該這樣的,我想。
果不出其然,筆鋒陡轉:在燭光散布的盡頭,一雙眼睛正直對著我——冷峻銳利,逼視而來。
“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卻變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過夜的濃霧,穿過漫長的八百年,銳不可當、拷問似的直視著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何以是“逼視”和“拷問”?馮驥才為你娓娓道來。
當不動聲色的時間變為真切可感的八百年,當我們追討那個藝術品背后的鮮活人生,陽剛正氣和直逼邪惡的精神,才于這一刻,穿越夜的濃霧,刺入觀者的內心。咄咄逼人。
遙遙的時空間隔,反而凸顯了生命精神的令人震撼。
這尊雕像,就是那位民間藝術家存在的證據。文學作品何嘗不如此?盡管劉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證據》中那樣惘然地惜嘆時光的一去不返、生存證據的無處找尋,可也許若干年后,《今生今世的證據》,卻將不管不顧地要成為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藝術作品注定比現實的人生,存活得更長久。那么“證據之后”呢,我們擔心的不正是證據的消亡嗎?
馮驥才告訴我們,證據不會消失無影蹤:
“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
當一部作品深入人心,當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共鳴中被接受,它就有望融進新的機體,化為新的靈魂、新的思想、新的藝術、形成新的自我存在。人類的精神之樹因而繁茂蒼郁。我們的精神生命和我們現實的肉身一樣,就這樣長長久久地保存下來、延續下來,生生不息。就連這個星球毀滅了,也要化為宇宙塵埃;成就物質的平衡,而不會絕決的消失。
從這意義上說,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古代和古人存在過的證據;我們的精神血管里,一直流淌著古人的血。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曾經”中一路走來,無論昨日“堪”與“不堪”,我們都不能斷然地否棄。時間是個無所謂的概念,只是我們的存在形式一直在變。僅此而已。
想要我們不存在或是不永恒,都難!在物質的世界里,永恒,是個客觀存在而無需人的主觀追尋。但是,“精神”不同——我們的內心世界割舍不了精神之“色”;“色”即事物之間的種種差異,以及我們因這種差異產生的種種感覺、種種情感、種種思想的傾向。
我們或可忍受物質的變形、趨同、歸化,卻無法忍受精神的消融——那意味“人”之生命的完全消失。所以每個人都渴望在歷史的長河中唱響自己的絕音,吼喝出自我的特質。惟其如此,我們的世界,才是精彩紛呈的,我們的時光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藝術家的生命是用他藝術的生命計量的。每個藝術家都有可能達到永恒,放棄掉的只能是自己。”馮驥才說的“永恒”,應該是這個意思。盡管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消融是必然的,色終要成空的;或者色一直是“空”的,因為每一個事物都是這個世界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事物都在發揮著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恰恰因這種“不可替代”,才造就了萬物之間絕對的聯系和相對的差異),但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才是藝術的可貴,才是人的可貴。
“在這里,時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人的屬于“自我”的生命,只有一瞬;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讓時光留駐,讓瞬間永恒、讓平凡偉大的路徑。有這條路嗎?
我第一次覺悟到,“創造”,便是這條路。因為創造,我們的生命便永遠停留在,藝術品創造的那一刻。
就如馮驥才,他在對雕像的關注中,發現了八百年前,那個知識、技巧和情感運行的過程。用他的話說,就是“傳神的本領”、“非凡的才氣”和“陽剛正氣”、“直逼邪惡”的精神。這就是創造者的獨有之“色”,是他身上的美的特質。于是,“我的眸子閃閃發亮,視野開闊,房間里的一切藝術珍品都一點點地呈現。它們不是被燭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覺醒的心智召喚出來的”。
這里有對美的發現,也有對人生意義的大徹大悟——在這一刻,在這停電的夜晚,在這沉沉的黑暗中!平日里、白天里,“我”有否注意“它們”的存在呢,我該怎樣關照自己的真實人生、精神生命呢?
唯有“用心”。
唯有“用心”,作者才能帶我們回到天王雕像創作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們才能回到馮驥才寫作此文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們才能回到考試做題、略顯緊張的那個考場上,回到令人好奇而神往的那個初讀的時刻;唯有“用心”,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個個生命精神流淌的過程,才能知曉知識和體驗來自何方、走往何處,才能預見它們未來運用的種種可能性。
這是再造,也是創造;這是“用心”的意義,也是“過往”的意義(“未來”存在的意義,則是讓人預支一些東西,獲取成長的養分)。學習——或者說欣賞,或者說創造,或者說認知,或者說享受,其實質,就是“回到過去”。
一切讓人想起張麗鈞的《藏在木樁中的椅子》——
“被我們凡庸的眼與心怠慢了的事物上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著畫意,四季里藏著詩情,有誰,愿意帶著激情將這曠古的畫意與詩情從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來,讓它們以一種無比美好的姿態,恒久地存活于喧鬧人間!”
“解救”出的,何嘗不是自己呢?
就像那個用木樁做成的椅子。它原本就是藏在木樁里了,那個大塊頭的木匠卡爾布,不過是花費了95秒鐘的時間,將它從木樁中“找”了出來。作木匠的,真不知是成就、發現了木樁,還是成就、發現了自己。
知識技能是用來做什么的?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我們的情感和精力要交付于誰?
當這個問題曾經呈現在學生們面前時,他們一方面,不相信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的所謂大道理,另一方面,對于我“用知識、技能創造快樂、區辨美丑”的觀點,卻也是不屑的——為了工作、為了生存,那才是現實的人生嘛!沒錯,生存或許就在眼前,那樣赤裸裸;可是生活呢?人生里應該有生活、有美感的。否則,怎堪成其為“人”?
“人”的身份證,有兩面——創造者和欣賞者。
對于創作者而言,就是將美顯示;對于欣賞者而言,就是將美發現。兩者看似有別,但是“創造”的本質,卻是相同的;回溯過往,追尋經驗的過程,卻是相同的,情感的投注,知識的運用,精神的活動,卻是相同的。
這就難怪,作者的身份一直在兩者之間游移、搖擺,而最終定格在“創作者”上——那才是他藝術家的本色,不是么?
“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跡,應是書桌下邊,水泥的地面上那兩個被自己的雙足磨成的淺坑。我的時光只有被安頓在這里,它才不會消失。”
認識的清醒如同足跡的清晰。
“……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時光拋入塵囂,或是支付給種種一閃即逝的虛幻的社會場景。甚至有時屬于自己的時光反成了別人的恩賜。”
其實,這是人生無法釋解的悖論:
如果不去“春天落英繽紛的京都小院”、“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爾菲遺址”,如果不見“重慶荒蕪的紅衛兵墓”、“津南那條神奇的蛤蜊堤”,甚至沒有由會議和活動組成的人間俗務、凡俗人生,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那些“龐雜與艱辛”、“無奈與突兀”情感體驗,又到何處去找尋呢?沒有這些,紙上的文字真的就不褪色了嗎,藝術的生命真的就能永恒嗎?畢竟,真正的源頭活水,還是現實的人生,而不是書本及其它。我們無法擺脫那些糾纏和應酬時,就當求得在區辯和思索中為自己的精神存在拓展一個空間。把這個空間的動態變化記下,就同樣成了時光走過的印痕,成了我們存在的證據。
很多時候,自己的時光須得別人的恩賜;很多時候,自己的時光無需別人的恩賜。呵呵。
但是,面對這個逼視、拷問“我”的靈魂,“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我”不得不思考,在人群里穿越、鉆營了一年,可曾遺失了本真、遺忘了永恒?
忘了?或是沒忘?
你有權保持沉默么?你以為可以逃避么?
在自己的真神面前,你往何處倉皇而逃?
分明是自己的心靈,刺破了八百年,也看破了一個藝術家人生的真相。因而這“尷尬”和“狼狽”,恰恰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是怎樣的認真、簡單和可愛!讓我們無法面對的,常常是這樣的“本心”,而不是現實;回到現實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希望,鼓起的總是勇氣。
一番苦拼之后,等待著我們的,依然是愧怍。
馮驥才也不例外。燈亮物明,恍如更天換地。再沒有誰,逼視,拷問,咄咄逼人。在這現實的世界里,“我”已經知道怎么做了——確切地。
朝聞夕死。
就像課時那位同學所說的,時間的流逝就在此刻,而因為《時光》,因為創造,因為替生命著“色”,馮驥才得以挽留了一段非凡的時光和一段特別的思緒。對于我,《為生命著“色”》,又何嘗不是如此。
時光馮驥才讀后感600字(篇2)
讀馮驥才的《花的勇氣》這篇文章之后,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孝鮮亮,只比青草矮幾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里,我已經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被草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沖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意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時光馮驥才讀后感600字(篇3)
我相信大家對馮驥才這位作家并不陌生吧! 《珍珠鳥》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馮驥才這位作家。我選材馮驥才的散文作為讀書報告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個人喜歡閱讀散文,散文的閱讀是視覺的和心靈的享受。第二:馮驥才的文筆通俗易懂卻不乏人生哲理。他的每篇文章散文都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令人在不經意間引發思考。正如有人對馮驥才散文的評價中所提到的①:“馮驥才的散文像一首閑適的詩,平緩而舒暢,像溪流涓涓流入讀者的心田。”
馮驥才是一位地地道道天津人,所以他的文章中包含了許多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以及風俗。他本人從未離開過家鄉,對天津的民間習俗可以說是非常了解。文筆對準市井村民,雅俗共賞。可以說是一名通俗小說家。在這本散文精選無論是懷人記事,還是寄情山水或者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辭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于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
我個人十分喜歡馮驥才對事物的細膩描寫,在這本散文精選中,我對四季篇《逼來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樂》、《冬日絮語》最為難忘。他通過自己對四季的親身體驗,對四季變化用最質樸的語言,最敏銳的視覺捕捉每個細微的細節。字里行間給人一種親切的美感。雖然沒有過許多華麗的詞藻,但是他的文章卻給人一種動感,,他通過藝術手法加上深厚的文學功底,將一篇文章變成一幅幅充滿動感的圖畫,馮驥才的散文中常常涌現出引發人們共鳴的哲理句子。這一點也吸引著我。比如在四季篇中,他將四季比喻成四眼絕句中確立的法則是:起、承、轉、合。令人拍手叫絕。“起始如春,承續似夏,轉變若秋,合攏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輪?”作者通過對四季的比喻,將春天的萬物復蘇比擬為希望,夏天炎熱的苦告誡人們要學會吃苦,秋天以音樂為背景倡導人們享受藝術,冬天的來臨告誡人們歲月的流逝。季節有起承轉合,人生何嘗不是。
在《逼來的春天》中,作者首先從冬季過渡到春天,萬物各個細節描寫的十分細微。然后用一個“聞”字,正式引出春天的概念。那為什么春天是一種味道?是種怎樣的味道?作者有做出一番巧妙的解釋。靈活地應用了通感,讓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最后,用一句哲理的話語點出目的。“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風景,而是隱形的春所創造的第一幅壯麗的圖畫。”揭示了人生偶爾會遇見“坍塌的冰”,而不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何不換個角度想,或許這坍塌的冰正是上帝給予你的另一種途徑。接下來又一句:“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個冬的生命,要重新開始新一輪競爭。”揭示了一個道理,為人生目標奮斗一定要做好準備。
在《苦夏》中,作者在文章最后點出他個人最愛的季節莫過于夏天。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作者在文壇的重大成就不僅與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學底蘊相關,還有一點就是他吃過的苦比別人多。在《我心中的文學》中,他自述到:“我相信,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就有條件成為文學的幸運兒,誰讓生活的禍水一遍遍洗過,誰就有可能成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將。”作者經歷了“十年動亂”,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他并不把他們單純地看成禍水。“沒有磨難,沒有犧牲,也就沒有真正有力,有發現,有價值的文學”所以在《苦夏》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文墨是早描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將人生的“苦”與夏日的難耐和難熬相互融合,更能讓讀者讀懂作者的心,明白作者的用意。⑥“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力中才會感到自己數以強者。”所以,想讓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前提必須是要會吃苦,能吃苦。
在《秋天的音樂》中,作者又將藝術手法中的音樂融入文章,讓文章更附有美感,但是這篇散文初看帶有一些憂傷的味道,但是細細體會之后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為了再生而奉獻自己的偉大死亡……”作者提出了奉獻精神,奉獻也是人生活品德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年年末中央臺都有舉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許許多多人為社會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們的故事催人淚下,他們的精神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這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將這句話用在解答《冬日絮語》中作者留下的問題。作者提出:“生命的計量,在于它的長度還是寬度?”作者沒有給予正確的答案,留下一個問題讓人思考,對于生命的思考,也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討論話題。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不僅僅是四季篇,馮驥才的每篇散文都透露這強烈的哲理氣息,或許是對于人生的思考,或許是對世界萬物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思考……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寫到:“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情語皆景語也”。這句話用來形容馮驥才的寫作風格恰到好處。一切環境描寫的文字是作者寄情的載體,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動形成景語。二者關系緊密不可分割。詩詞寫景如此細膩,寫景的散文也大致如此。馮驥才的寫景散文文章文筆細膩,借景抒情,又賦予深深的哲理味道。這是作者成功的所在吧!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人生好似一幅未完成的四季畫,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給這幅未完成的畫添上華美的結尾。
時光馮驥才讀后感600字(篇4)
《時光》這篇散文是作者通過幾個例子來思考人生最后一段時間的,如:拿今晚突然停電,摸黑點起蠟燭,但我有比音樂更好的伴侶--思考,來引起主題。
又拿仿佛看到的一尊木雕的北宋的天王像,那位已無影無蹤的無名的雕工,雖已無影無蹤但他的精神還保存了下來,最后,作者總結出: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母與子的生命的轉換,不就在延續著整個人類嗎?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跡。而此中,藝術家們應是最幸福的一種。惟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和別人交談的味道,好像我正在和作者說話!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時光是有限的,但一個人的精神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時光馮驥才讀后感600字(篇5)
前幾日,我從一位朋友處借得《馮驥才散文》一書,挑燈夜讀,感慨良多。以前,我只讀過馮先生的《珍珠鳥》,看過改編自馮先生《神鞭》、《三寸金蓮》小 說的電影及連環畫,卻還是第一次如此詳盡地領略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詣。馮先生不但是當代的文學大家,且在繪畫方面也是博大精深的。雖然我沒有機會欣賞到先生 的文人畫,但在這些散文中,我卻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文中有畫。先生說:“畫中的線全是一種心跡,因為,唯有線條才是直抒心意的。”那么,他的文字應如同他畫 中的線條了,千姿百態,飽含充沛的情感。閱讀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僅僅只有畫,還有先生對音樂,對收藏,對民間文藝等諸多藝術、文化的深刻見解和描述。也 許正是先生對各類藝術的糅合、融匯,才成為一代大家的吧。
有人說散文是心文,是一個人的心靈軌跡,一個人人生的真實寫照。看了先生的散文就是這種感覺。有時先生娓娓而談,童年舊事、人情世故盡在其中;有時在 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里幽幽地惆悵;有時在那場毀滅美、掃蕩真誠的運動中反思、憂慮、憤怒;而更多的是在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間文化呼喚吶喊。讀著先生的 文字猶如見先生其人,喜怒哀樂,躍然紙上。
既然散文就是寫自己的人生,那么從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窺見先生的為人處世及細膩的情感。無論是對一年四季如詩如歌地描繪,還是對身邊事物細致入微地刻 畫,無論是在異國的藝術殿堂里流連忘返,還是對故鄉的眷戀、對師長的追思、對小人物的同情,無不滲透著先生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處處留下了先生對歷史精神 的探究,對生命對人生的深深思索。我想先生定是一個大愛之人,愛親人,愛友人,愛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民間藝人,愛所有為藝術獻身的人們,愛人間一切的美。
洋洋幾十萬言,字字珠璣,最震撼我心的卻是這樣一句:“活著就是創造每一天。”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對人生的總結,于我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了。 這部散文集是插圖珍藏版,其中收錄了有關先生的十八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從不諳世事的孩童到意氣勃發的少年、躊躇滿志的青年再到一對伉儷相伴情深;有畫寫交 融的生活方式,有為民間文化的奔走。照片與文章互為照應,相得益彰。先生一生的生命軌跡便與斯文斯照一起留存在我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