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收獲六百字作文
在這個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僧的愚善。他的愚善,導致他多次誤會孫悟空,將自己置身于危險之中,令我直搖頭。
在其中,比較典型突出唐僧這種性格特點的故事有很多,其一是“三打白骨精”,在這一難中,白骨精的三次變化將唐僧的愚善襯托地愈發明顯。途中,孫悟空一直被唐僧念緊箍咒,到最后還被氣回了花果山。一次,當一個老婦人從山坡上閃出來時,唐僧被嚇得從馬上摔了下去,可見他是多么的膽小;然而那個老婦人也是出現速度很快、很敏捷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她不同常人,但唐僧卻并未注意到,還很善良地叫悟空去幫助她。孫悟空早已看出那是個妖怪所變,便一棒子打了下去,再次被唐僧念了緊箍咒。唐僧最后卻因為自己的愚善,還是被白骨精給抓了去。
其二便是唐僧師徒四人入住客棧,卻在途中遇到了一伙強盜,孫悟空一棒子下去打死了好多人,唐僧大怒,再次將孫悟空趕走。孫悟空走后,唐僧的善良,再次給了妖怪可趁之機,也扯出了真假美猴王一事。
唐僧的愚善害了他一次又一次,但孫悟空還是沒有拋棄他,依然伴他身旁。唐僧雖然飽讀詩書,有著不同孫悟空魯莽、機智的善良,但那并非真正的善良,而是愚蠢的善良,會害人的善良。
隨著他們師徒四人一同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走過一個又一個地方。我明白了,也許,我們眼中所謂的事實,并不一定都是真的。而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一定要分清是非對錯,善良同謊言一樣,有善亦有惡,都不一定是對或錯。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六百字作文精選篇2
每當空閑下來,我常捧著一本書,反復咀嚼,品味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但讓我百看不厭,韻味無窮的,只有《西游記》。
西游記這本書講述的是唐僧師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成功取得真經并修成正果的故事。書中的人物各有特點,孫悟空天資聰慧過人,愛憎分明,心思細膩,卻不減貪玩的本性。豬八戒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退喊撤,或無法堅持到底。沙悟凈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沉默踏實的性格,師傅唐三藏就像傳說中的白面書生,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搏雞之力,當困難發生時,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就這樣的四個人在我們看來缺點大于他們的優點,但為什么他們這四個人可以在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后修成正果呢?
原來唐三藏看著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發揮了他的管理能力。用規則和緊箍咒,約束了孫悟空的貪玩不守規矩。對于貪吃的豬八戒,他讓豬八戒知道只要每次順利抓住妖怪,百姓們都會給他準備很多好吃的。沙悟凈老實忠厚任勞任怨,知道只要能到西天他就能成佛。有規矩,有收獲,有目標,這三招讓看似柔弱的唐三藏卻能很好的駕馭這三個本領強大的徒弟,一路不畏艱難的到達終點。
不記得哪位名人說過,讀書能平靜你的心。使你看清楚前面的路,讓你心情愉悅時,能讓你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看完了《西游記》我覺得在平時的學習中,我也要有自己的目標,約束好自己散漫偷懶的心。用認真的學習態度去做好每一項作業。才能最后有好的收獲。
我們要多讀好書,讀有用的書,讀不同的人寫的書都有不同的收獲。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六百字作文精選篇3
【乘風破浪四師徒】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小跑三兄弟……?”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歌謠,就讓我想起吳承恩寫的《西游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讀起了這本書,里面個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有趣的故事,總能讓我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西游記》是一本神話故事,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有意志堅定,一心向佛的唐僧;有帶著神通廣大,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有好吃懶做,愛打小報告的豬八戒;以及忠厚老實,任勞任怨的沙和尚。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步一步走完十萬八千里,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就是“車遲國斗法除三妖”了。里面分為了幾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孫悟空運用他的通天本領,和風婆婆,掌管打雷閃電的雷公電母以及專管下雨的老龍王一起齊心協力戰勝了虎力大仙;第二個講的是唐僧在孫悟空的幫助下,用他最擅長的坐禪贏了鹿力大仙;第三個講的是孫悟空用他的七十二變與羊力大仙比眼力,戰勝了他。最后,師徒四人一起消滅了三只妖怪,為民除害,并且順利的拿到通關文碟,繼續前行。
其實,在我們學習成長的道路上,也是一樣,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許許多多的困難,就像一首歌唱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向豬八戒那樣害怕退縮,要學習唐僧堅定信心,學習孫悟空運用機智,奮勇向前,學習沙和尚踏踏實實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只有這樣同心協力,取長補短,積極向上,勇往直前,才能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白龍馬脖鈴兒急,顛簸唐玄奘,小跑仨兄弟,西天取經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業績…… ”每當這熟悉的音樂在耳邊想起,我就又想再去看一遍《西游記》。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六百字作文精選篇4
【另說《西游記》】
《西游記》從明朝盛世便流傳至今,人們對其更是贊揚有佳,大多數讀者只知道作者借此諷刺官場的黑暗,可是,何曾有人注意到人們口中善良的唐僧的真正本質呢?
在大多數人眼中,唐僧是一個心懷慈悲的和尚,沿途種下的都是善業,是一個大善人,這是我們從劇情表面中最直接的印象。但是何曾有人注意到他關心的只是取經路上的“弱小”生靈?他雖是凡胎肉體,可是,他卻對身邊最關心他的人默而不聞。總是拿著自己的慈悲給他人。白龍馬駝著他走了十萬八千里,他何曾心痛過!這樣一個連自己身邊的人都不關心的和尚怎么能叫慈悲為懷呢?一個對身邊的人都不關心的僧人,那么他對“弱小”生靈的關心也只能是假慈悲!
眾人以為,唐僧有情有義,可是,你們還記得被唐僧趕走的悟空嗎?悟空為保唐僧取得真經,沿途屢次識破妖魔的奸計,而不明真相的唐僧以慈悲為名義而多次將其趕走。唐僧這么做,難道不是為了體現他的慈悲為懷嗎?當悟空離開之后,唐僧被妖精捉去,八戒和沙僧無能為力,而此時的唐僧又想起了悟空,悟空念其舊情,經過千辛萬苦,受到各種磨難,不辭辛勞救出師傅。此時的唐僧卻連謝謝都沒有說一聲,卻總是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繼續我行我素。其實,悟空比唐僧有情義,一個小小的緊箍咒怎么能困住他呢?悟空不過是為了踐行當初的承諾,為了心中的追求才如此,當然也有師徒之間的情感因素,所以如此一個能人才愿意委曲求全的跟著西行。
而所謂“行善”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呢?如果是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偽善,無論以任何形式出現,也不過是人們嘴上的空談罷了。而人們口中的高僧唐僧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程,取回的也不過是給世人看看的真經罷了。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六百字作文精選篇5
暑假里,我讀了《西游記》,這本書主要講了:唐僧帶著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路上,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西游記》這部名著主要告訴我們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務必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不僅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孫悟空本領很大,因此,他擅長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性格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最后取得了真經。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就是三打白骨精的情節,只見孫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計謀,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為孫悟空在傷害生命,因此把他趕回花果山。當時孫悟空非常難過,非常生氣師父不理解他,但是當唐僧被妖怪抓走后,豬八戒去花果山向孫悟空求救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最后唐僧獲救了。我要向他學習那種不計較,知恩途報的精神。
有位偉人說過:“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怎么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學會做人的準則,熱愛生活了、懂得感恩、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就要學習一些好習慣,改掉一些壞習慣。在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勤勞刻苦,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父母的關愛。
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告別不文明行為,我要做一名新時代的好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