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學讀后感600字
這個暑假,當我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驀然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就是我夢想的地方。
在百草園里,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在百草園里,有高大的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在百草園里,有鳴蟬的長吟,肥胖的黃蜂,有輕捷的云雀……在如此美麗的地方,作者能夠毫無顧忌的拔出牽連不斷的何首烏,甚而毀壞了鄰家的泥墻;能夠感受長媽媽講述的驚險而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能夠和伙伴們在下著雪的冬天,支起一面大的竹篩,開心的捕鳥……這該是一種多么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在那里,童真得到了盡情的釋放;在那里,孩提的夢想自由飛翔。
然而,這份完美在進入三味書屋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僅有的歡樂就是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描繡像和課余在書屋后面的園子里折臘梅花,尋蟬蛻了。除此而外,就是單調,枯燥的學習了。
在三味書屋里,整天應對的是先生嚴肅而冷漠的面孔,耳朵里充斥的是同學們雜亂無序的“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還不準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看到那里,我不禁想到了我們此刻的生活。每一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雖然教師不像魯迅教師那么的嚴厲,可是也不會對我們放松要求。如果我們出現像逃課這樣的情景,是絕不會罵我們幾句就能夠罷休的。我們每一天要按時到學校上課,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內學習任務,課后還要去補習班上課,還有的同學要抓緊點滴時間去學鋼琴、繪畫等。在雙休日里,也不能自由的休息,不是去上補習班,就是埋頭寫作業。并且,這樣的日子隨著年級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讓我體會了百草園的歡樂與自由,三味書屋的單調與枯燥。我真的很想每個像我一樣的學生能有一片夢中的“百草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學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品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魯迅先生的童真,享受著魯迅先生帶給我們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無窮的就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百草園,這個百草園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個雜草園,但在魯迅先生心里確是他的樂園。他聽長媽媽說過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還聽長媽媽給他講過的故事,這使魯迅先生體會到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并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充滿樂趣。
我們都明白這是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摘抄的,并且魯迅先生寫的時候已經年事過百了,可魯迅先生寫的還是那么充滿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樣。或許我也向往這種生活吧!在不經意間也把我給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滿樂趣的,和朋友一齊郊游、一齊去看孤兒院的小朋友、一齊去捉蝴蝶……這都是我們的回憶,我們雖然留不住童年但卻能夠把他留在回憶中。
魯迅的文章與朱自清、范愛農的都不一樣,他們三人各具各的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書法一樣別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陽西下時采集這樣的意思,還有人的一生很短暫且生命很寶貴,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比如年輕時時所做的點點滴滴到年老的時候回憶總結不缺遺憾這樣的。
我們的童年夢已經碎了,所以僅有靠回憶來把童年藕斷絲連起來。因為夢是千變萬化的,僅有不斷追求才能夢想成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學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對魯迅先生小時候能在百草園玩耍而感到羨慕,對他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而感到厭惡,也對他能在課后與同學們游戲而感興趣。
正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的確,能聽油蛉低唱,聽鳴蟬長吟,聽蟋蟀彈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能夠在這樣的園子里無憂無慮地嬉戲,也真可謂是一大樂事!
可是,在環境這樣壓抑的三味書屋里學習,聽壽鏡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讀“上九潛龍勿用”這樣難懂的古語,也實在是無聊至極,令人厭倦。但我想,魯迅先生之所以以后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肯定有聯系吧。只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了點。
反倒是,在課后去三味書屋后面的園子里玩鬧較為歡樂。能爬上花壇去折花,在地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這樣的課余生活也算是豐富了。
不管怎樣說,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滿樂趣的,既學到了知識,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此刻兒童的生活比起來,確實有許多差異的。如今,孩子們沒有像魯迅先生的小時候那樣,有許多的機會去接近大自然,甚至沒有什么地方能夠去玩,就連去公園,也要等到家長有時間,而不是想玩便能夠隨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學的話,雖說氣氛比三味書屋要活躍得多,上課教師講的也遠比壽鏡吾先生趣味、生動,可是卻要頂著考試的壓力。
這樣說來,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學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在第一次看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的片段時,我不免這樣想。先不剖析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深層含義,光是看百草園中對一個個動物和植物的描述,就足夠引起人們對那個神秘的百草園無限的遐想—里面真的有“赤練蛇”嗎?那個園子大不大啊?在這個百草園里又有什么好玩的東西呢?然而在查閱了一些關于百草園的圖片資料和視頻后,很多人也許會很失望,或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評價:“其中似乎確鑿僅有一些野草。”
或許,對于有些人來說“百草園”確實只是一個荒蕪,人跡罕至的荒園,而作為同身為兒童的我們,卻能夠理解魯迅先生兒時百草園給他帶來的無窮魅力和歡樂。無數的昆蟲,不一樣的植物,各種對動植物的一次次探險和實驗是那么趣味,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發現都能讓我們樂上半天,這又何嘗不是大自然的魅力呢?
三味書屋里面發生的事,也同樣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我們在上課時做的每一個小動作,偷偷說的每一句小話,在桌上寫的、畫的每一個字和線條……不都是跟兒時的魯迅一個感受嗎?這個魯迅兒時的形象,又何不是此刻青少年兒童的形象呢?
魯迅的“百草園”是多么具有魅力,而“三味書屋”又是多么有童趣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學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大致每個公寓下都有花園的,或大或小,總會載著些許回憶的。魯迅先生兒時家中的花園名曰“百草園”,那兒確是他兒時的樂園。
在百草園里,小魯迅以品嘗野果為樂,撥弄小蟲為趣。樹葉里的鳴蟬,菜花上的黃蜂;有根像人形的何首烏,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這些小小的有趣事物總能引起小魯迅的注意,于是便逗弄上半天,太陽就隨晚間清風的到來而退下了。小魯迅還曾擔心過什么大蛇妖精一類的,也希望得到能治妖怪的法寶。這樣的天真與快樂從心底里冒出來,只是源于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卻那么令人向往、陶醉。
至于后來到了三味書屋,情況就不那么相同了。雖說一開始是舍不得百草園的,后來又發現了書屋后的小園,便又快活起來了。我想他應當感謝壽鏡吾先生的,畢竟若不是他對學生們相對的寬容,小魯迅就定不能那樣快樂地尋蟬蛻、喂螞蟻、描繡像了。
那百草園我倒也是去過的,那些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葳蕤的樹,我也都一一見識過了——那樣的園子,的確是令人流連忘返的。三味書屋我也是拜訪過了,那塊匾與梅花鹿的畫像我也看著了,正中的木桌已護起來了,整間屋子都散發著古樸與淵博,規整極了。
如此,從這篇文章看,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很快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載著魯迅先生許多快樂回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