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讀后感600字
老舍的母親,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兒女的身上,而臨死時,卻未見到小兒子一面。她一生忙碌,卻從未過過一天的好日子i,也未曾享受過一天的福。臨死時,仍然吃的是粗糧。她年紀輕輕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一家老小靠她一個人來養活。她無論多么苦,有客人來,也要設法弄點東西來款待。她經常吃虧,但她并不示弱。她并不識字,但她卻給了我生命的教育。
額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這父母設下的軌道一擲千金的,所以,父母總免不了傷心。記得在小學,我很不懂事,經常惹父母生氣。特別是母親,每每和母親爭論的時候,總是會不懂事地說出一些令母親傷心的話,看著母親的眼淚都濕潤了,而我卻無動于衷,鼓著小嘴兒,卻生起母親的起來。現在想想,我真的好蠢。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都是為了我們這些兒女嗎?怕我們受到傷害嗎?我真的好后悔,當初為什么和母親吵嘴,生母親的氣,惹母親的生氣傷心呢?
母親,自從我讀了老舍的《我的母親》,我便深深地感受到母親的偉大,母親的永恒,母愛的無微不至。我像一只嗷嗷待哺的幼鳥,在母親的懷抱里呵護、關心、疼愛下,使我變成了一只身巧姿矯的雄鷹,在天空中翱翔。
母親,我愛你!
老舍的作品讀后感600字篇2
老舍先生的散文《養花》,寫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讀后,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體會到“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動力”的深刻含義。
散文一開始,老舍先生就明確地告訴讀者:“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讀罷全文,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在養花的過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愛,“優”是愛,“笑”是愛,“淚”還是愛;是愛的力量使他堅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樂趣。一個貫穿全文的“愛”字,很有啟發性。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對某事物充滿了愛的感情,那么這種愛就是追求的動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面臨多大的阻力,都會鍥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以前我不愛讀書只貪玩,拿起書來就昏昏欲睡,玩起來就忘了一切,因此,學習成績始終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總是干干巴巴那幾句話,只能混個及格的水平。后來,在老師和父母的引導下,我逐漸懂得了知識的重要,對書產生了愛的感情,而且越愛越深,有時讀起書來會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因此,學習成績,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問我其中的奧秘是什么,我就會告訴他:愛,愛讀書,愛思考。你看,老舍先生愛花,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鮮花的飄香;我愛書,用勤奮的努力換來學習成績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故事。他從小就愛觀察小螞蟻,不知厭倦。中學時,他更對生物著了迷,采集到的昆蟲標本多得雙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著帶回家。父親執意讓他在大學學醫學經濟,可到頭來他還是轉學了生物。畢業后,又不辭千辛萬苦,隨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標本,研究生物的演化。愛的力量激勵他追求。愛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終于寫出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巨著《進化論》。還是達爾文說得好:“愛自己的事業吧!愛,能使你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取得事業的成功。”
愛就是動力,就是《養花》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愛知識,愛自己的事業吧,因為愛的感情是揚起的帆,蕩起的槳,使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老舍的作品讀后感600字篇3
最近,我讀了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從而令我感觸良多。
小說通過一個舊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祥子老實、健壯、純樸,對生活有駱駝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后來,經過3年的省吃儉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車,但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第二次他又攢夠了錢,卻又被那可惡的孫偵探給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還用虎妞的錢買了車子,本來日子過得已經很不錯了,可是虎妞卻難產死了,祥子傷心欲絕,沒法了,只好把車子賣了來安葬虎妞。他的這一愿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后,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他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的行尸走肉。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舊社會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懼,竟然有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僅僅是北京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車夫,在社會上是不顯眼的,但命運還是不能放過他,折磨好強的他,毀了他的夢想,后來淪為自甘墮落的人。悲劇總是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祥子胸懷大志,勤勞節儉,為什么最終還是走投無路?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難道那是個不讓好人有活路的社會嗎?
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沒有自私,不幸和殘酷了嗎?回答是肯定的。現在社會,有許多人進步了,也有許多人退步了,這個退步是指人們的心靈變得敗壞了,丑惡了,他們去賭、嫖、搶劫……無惡不作。然而社會總是要進步的,我們只能用強制手段去制裁這些人。
老舍的作品讀后感600字篇4
在我國現代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為數不多的,這兩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駱駝祥子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現小洋家胡同)他家是一個滿族貧民家庭。原名舒慶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讓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親的勤儉和堅毅給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雜院里,也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那里的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況、人生態度,他們的喜好的娛樂形式,對老舍產生了最原始的影響。
有了他創作的生活基礎和平民化的藝術的傾向。可是,老舍并沒有走上創作之路,因為交不起學費,他考上了免費的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在小學校長,盡職盡責,就在這里五四運動爆發了!“五四”給了老舍非常大的震撼。他改變了生活道路,辭去工作.1924年赴英國任教,從1925年他寫第一部作品 老張的哲學 ,近半個世紀大家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島寫成。《駱駝祥子》的成功會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寫人力馬車,但他們是以一個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評價,而老舍是從細節的直面觀察車夫的生活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下,帶著中國農村破敗氣息來的,也帶著這農民的質樸和固執。老舍寫的文章大多數是幽默文章,但駱駝祥子卻是一個悲劇。走下坡路。由這些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悲劇。當我看完之后才知道,祥子所期待的生活沒人能實現。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們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中國人的悲慘狀況,也聽到了來自他們內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老舍的作品讀后感600字篇5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