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門讀后感600字
說起來也著實汗顏,在《三重門》出版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讀。你我的認知或許以前一樣,認為韓寒是一個狂人。可是在讀完后,內心酸得想哭,韓寒并沒有我們想像得那么堅強,他的那份無奈又有誰知!
《三重門》的文筆中,你幾乎看不見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曉,我或許會誤認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練、成熟,令人驚嘆。
思想的敏銳,是小說的第一個特征。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為挑剔,對于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卻不能彌補韓寒對社會認知的淺薄。
像小說中一些打架的場面,或許是韓寒沒有經歷過,文字寫得蒼白無力,有時干脆一筆帶過,這也使許多人對此做出批評。的確,閱歷是人生的經驗,是永遠無法代替的。但是請你記住,韓寒在那時只是個孩子,一個敢于表達自己心聲的孩子。成熟的文筆也掩不住年齡的事實,我們憑什么對他要求這么多?
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來,讀后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并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后,語句就轉為平淡。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為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為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為坎坷的人生道路,執著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你認為呢?
三重門讀后感600字【篇2】
讀完《三重門》后,我對人生改變了看法。
書中主人公林雨翔,是一個在小鎮中長大的普通初中生,他頗具有寫作天賦,文科長于理科——就好比兩個侏儒比身高,文科侏儒勝了一厘米。
他在中學時期結交了很多人,有“哲理型男”羅天誠,級部第一的高冷妹子susan,有怕林雨翔奪去語文課代表寶座的沈溪兒,還有在市南三中的體育特長生余雄、濫用英文裝逼的錢榮……
書中林雨翔偶然之間在周莊和沈溪兒遇到了susan,一番介紹后林雨翔對susan產生了好感,但當時年齡還小,不能早戀,林雨翔就找盡機會與susan多接觸。在臨近中考,susan給了林雨翔她以前做過的習題,并給他寫信:“三年后清華園見”,林雨翔為了susan,在暑假里拼盡全力的補習,又經過家人的一番努力,終于考上了市重點——市南三中,卻得知susan這次考試失利,進了縣重點。
在一番失落后,林雨翔又下定決心,在高中時期好好學習,考上清華后再與susan重逢。但現實不盡人意,有一次林雨翔收到了一封羅天誠的信,信上說susan在縣重點正與一個理科很好的男生走得很近,卻不知道那是susan為了讓林雨翔專心于學業而被迫撒下的謊。林雨翔信以為真,沮喪的在大街上游蕩了一晚上,直到susan第二天的電話才讓他驚醒,susan這樣說:“你知道我當時為什么意外考進區中嗎?不是發揮失誤,我以為你有才華,可你——我真希望你看看我的數學試卷,五道選擇題我都空著——十分我沒要,因為你說你會穩進區中——”“后來你反而進了市重點,那也好,市重點的教育比區中好多了,你這么好的機會,你在市重點究竟在干什么!”
林雨翔想放開這一切的紛紛擾擾,會更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該不該放。
書中不止著兩個人的故事,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總是最后以離別結尾,在不知不覺中,書中的時間消散了,一個個剛剛還鮮明活在記憶里的人緊接著就沒了影子。
雖然這本書內容空洞,主人公基本沒干什么事,就這么混混沌沌的過著。但這就是生活。寫小說的憑什么寫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掉幾個雨點下來?憑什么主人公思想斗爭時非要正值窗外打一個雷右閃一個電?憑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雙方一定會在霓虹閃爍的街頭重逢?公廁門口就不可能撞上了?這就是所謂的高于生活?
盡管情節不曲折,但小說里的人生存著,活著,這就是生活。
“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
三重門讀后感600字【篇3】
讀完《三重門》,突然發現:這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么!
小說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主人公基本也沒干什么事,也就這么混混沌沌的過著。但這就是生活啊,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或許有人會覺得作者寫的是流水帳,不過精彩,但寫的正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夠現實。他從字里行間滲透生活的實質,讓讀者在他的幽默下感悟:生活本是如此。正因為他寫得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很喜歡這本小說。
其次,與作者同是高中生的我又不得不為作者的豐富學識所折服。作者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小說中隨手拈來就有許多東西,左一下《變形記》,右一下《孫子兵法》,再對《史記》侃侃而談…諸如此類,足見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另外,小說中作者創作的幾首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而那首中西合璧的情詩,就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琢磨不透了。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作者英文程度了得,這從小說的后半部分也有充分的體現。作者在“處心積慮”地制造黑色幽默的同時,也不忘好好秀秀自己的英文,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真了不起。作者在后記中寫到自己的英語可全賴新版牛津英語的功勞,這可真是值得好好借鑒借鑒!
至于作者在小說中所要表達的對于中國現代教育的不滿,不知為什么,我真的一點也沒察覺到。可能是因為我正接受著這樣的教育吧。對這一切作者眼中的不妥都早已習以為常,畢竟像作者一樣,即使功課七科亮紅燈,也能有作為的人并不多,所以像我一樣的普通學生還是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考上好的大學。這畢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所謂的規矩啊。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規規矩矩地去作一個學生,盡自己的本分去讀書,將來作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的來說,《三重門》是一本不錯的書!
三重門讀后感600字【篇4】
林雨翔的經歷不禁讓人為之扼腕嘆息。學業,生活,戀愛處處不得意。但轉念一想,當今又有幾人能在三重門中活得瀟瀟灑灑呢?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回、周旋。
無疑林雨翔的經歷激起了各時代人的共鳴。或許,現實就是這樣的無奈吧。你適應了,不過多一個教育的犧牲品;你嘗試去改變,卻難于上青天。很慶幸我在大學,而且經歷了那些煉獄依舊有著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學的包容性很強,我不是在水深火熱中掙扎,但卻依舊要去改變——這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無奈吧。
讀完《三重門》后,我感受更多的是郁悶與惆悵。作者把一個消極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丟給了我們,讓我們去無限地延伸。這是一個消極的包袱,但韓寒本人又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火。那桀驁不馴的個性,沉著老調的筆鋒和打碎枷鎖換得自由的輝煌人生為我指明了方向。我,曾經而且現在依舊是在三重門中苦苦掙扎的人。每天為學業,生活,戀愛種種瑣碎的是冥思苦想半天。我沒有韓寒的黑色幽默,沒有世故的思想,沒有憤世嫉俗的滿腔熱血……可我有的是另一些東西。對改變命運的渴望,清晰的人生目標,宏遠的理想,頭腦中既定的方案,已然付出的行動和喚醒內心潛能的鑰匙……成功的航帆已啟程,我萬事俱備。加上對文學的天分,我如虎添翼。
既是此,幸運之神也來垂青,何苦之有?苦盡甘來,我的時代就要到來!
三重門讀后感600字【篇5】
看了《三重門》后仿佛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時,我感覺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后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在這本書里作者寫的都是實話,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語句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林雨翔表現出的是一個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年齡,十多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贊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于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然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現在看來也許這不能叫無情,而且這種名字為“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們的飲食起居包辦了的。為了我們也許父母寧愿他們自己少吃一些,也不愿讓我們少吃。在這之中,可能會給我們造成無形的壓力。看著白頭發在父母頭上越來越多,受著父母充滿期盼的目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從心里涌了上來,于是不管怎樣也要把書本中的東西死記硬背,在班里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終,在無奈之余的發泄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是不求上進。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于自己的支配,如果考上重點大學,全家喜上眉梢,今天去“新馬泰”,明天去“港澳臺”,而敗者卻可以讓整個家庭陷入死寂、無法自拔。
在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道路上走著,告訴自己,自己總能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