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閱讀心得
荊棘鳥閱讀心得篇1
看《荊棘鳥》緣起于一個月前一次全校教師大會。坐在我旁邊的同事沉迷地閱讀著《荊棘鳥》。我好奇地拿起她的書,她便抬起頭對我說:“這本書是我的摯愛,被稱為澳大利亞版的《飄》”。百無聊賴的我一聽:《飄》可是我讀書時的摯愛!我便好奇地拿起《荊棘鳥》看題記,開頭是這么講的:
傳說中有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一切生靈的歌聲都優美動聽。從離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然后,它把自我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間放開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歌聲響遏行云,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完美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題記如此凄美!于是我便問同事借來看。也許看過這部小說的人會說我小題大作,煽情得有點過。但我在看這本書的大部分時間,眼睛的確是濕潤的——這并不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相信和理解。我總是驚訝于作者那種行云流水般的文筆和對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向在想,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感情糾葛為主線,描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之久,橫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年富力強的神父拉爾夫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梅吉,內心處于權力與感情的矛盾掙扎之中,欲愛不能,欲罷不能!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本書以兩位主人公為中心,展開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作品情節生動,結構嚴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澳大利亞的《飄》之稱,被《時代》雜志列為十大現代經典作品之一。
考琳·麥卡洛,精妙的語言、巧妙的結構、精致的故事、對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深深震撼著我,感動著我。其中,我試圖明白《荊棘鳥》中人物后面更深處的東西。
一、愛得深,痛得深,世間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麥卡洛以一種平鋪的文筆象在德羅海達上放牧一樣縱橫演繹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關人物的命運、生、死、痛苦和歡樂。“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作者經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情感經歷揭示了這個道理。
書中祖孫三代的感情,就在她的筆下娓娓道來。其中拉爾夫與梅吉愛到極致,痛苦掙扎,欲愛不能,欲罷不能,痛苦無奈,凄美得令人心痛。
梅吉和拉爾夫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這是一個感情杯具——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的杯具。拉爾夫,一個將自我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我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了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感情,他也以為自我能夠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可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完美的時光,因為那時能夠不必避嫌。可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期望梅吉能夠有自我的未來和幸福。他內心長期處于權力與感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他是不能有愛的,他的一生只能獻給上帝。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拉爾夫懂得取舍,他選擇了權利而非感情。我為女主人公而流淚,權利權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遠都比身邊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愛得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時候或許會明白過來,原先失去的才是熊掌而并非魚。
梅吉是聰明的,女人永遠都是如此,總在扮演著荊棘鳥的主角。為了深愛的人能夠不顧一切,包括生命。當情感最終戰勝了理智的那一刻,梅吉得到了拉爾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憐梅吉,與拉爾夫生了一個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倒象是神。可這是從上帝那里偷來的,她偷來的東西,終究還是要還給上帝的。上帝就這樣,也嫉妒那個完美的孩子,從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時候,我偷偷的擦拭著眼角的淚,戴恩很安祥的走了,是尋找他的夢去了吧這令我想起了梅吉的母親菲奧娜,母女兩人的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同樣都是為了感情,嫁給了自我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于自我的人。
或許感情便是如此,讓人心痛得無法呼吸媽媽跟不愛的人結了婚,生了女兒,不關心她的成長,把她擱于一邊,有點讓她自生自滅的感覺。而對于那個和所愛的人偷生的兒子,卻是愛的不能自已,是把兒子當成了愛人的影子了吧幻想著有朝一日和他再次重逢
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感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也就是說愛了不該愛的人,如若朱絲婷也是這樣痛苦地放棄的話,我將會為她如何地心痛啊!還好,盡管朱絲婷的感情經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是我看這本書時感到心里最溫暖的一刻。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當我們回憶人生,會發現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間,也就是心靈最痛苦的劃痕。愛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爾夫和梅吉,這是一場凄美絕倫又扣人心弦的感情故事。我想世間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沒有遇到。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主人公梅吉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一個天真稚嫩的小女孩被時光洗刷得兩鬢斑白,沒有什么能夠彌補時間和青春的流逝。她曾得到過所希翼的全部,也曾陷入無盡的黑暗。她是一個有血有肉,極盡真實的普通人,我時常想起故事最終梅吉的話:“一切都是我自我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追悔。”
即使身處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所追求的完美的東西,就猶如那最長最尖的荊棘,當我們把荊棘刺向胸膛,我們很清楚那種將至的撕心的疼痛,但倔強的我們依然會奮不顧身的這樣做。因為短暫的一生中,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二、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對人間的愛。菲象一個自動陀螺一樣從早到晚在廚房和后園子里轉,疲勞得難以緩解,因為她處在一個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個孩子,之后又添了三個,她晝夜不停地勞作、勞作,直到最終麻木,只當她失去勞動本事,到了風燭殘年,才贏得她自年輕時就想要的閑適。
梅吉的歌聲在最美時,也即她痛苦到了極致的時候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梅吉在孩提無知時,雖然有痛苦的時候,如在教會學校讀書被阿加莎修女責打,被迫和小朋友特麗莎分手及弗蘭克逃走,都曾讓她深深痛苦,但那時她有真實的歡樂,就象艾格尼絲的到來、認識拉爾夫、哺育小哈爾,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僅有當拉爾夫被利欲權勢,將自我賣給瑪麗死去的靈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無底的黑暗。她嫁給了有點象拉爾夫的盧克,失去的感情卻沒有從這兒得到彌補;這以后,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應對。之后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她對戴恩越喜歡,越襯托出她的孤單與可憐,愛的無力及失去愛人的虛空。她的靈魂只是在戴恩和拉爾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時歌聲最為響亮,也由于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與此相比,拉爾夫的歌唱卻不那么動人,也許只能稱為掙扎時尖利的呼救,雖讓人震驚卻不能使人震撼。劉墉說過這樣一句話:“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拉爾夫的悲哀就在于此,他活得十分痛苦,也給別人帶來了痛苦,所以沒有人對他憐憫,即使是梅吉,如果感情不包括憐憫的話。拉爾夫在躺在梅吉懷里死去的那一刻,才真正徹底地放下了!
三、地獄就是長期地被束縛在紅塵之中。
讀后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于自我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我找的荊棘。
有些感情,就那么讓人莫明其妙、摸不著頭腦,可它來時卻是那么妥貼、自然,結束時卻也那樣利索與果敢,就像梅吉和盧克的所謂感情。梅吉是想要一個丈夫、一個家和幾個孩子,盧克的夢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場,雖然這個愿望之后一度成為一個靠賣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謀生的流浪漢似的割甘蔗工或是制糖工,但他與梅吉結合的最初夢想則是一片富沃的牧場,而與梅吉的結合則因為梅吉的每年2000鎊的收入能夠讓這個夢想提早幾年實現。梅吉與盧克的愛與婚姻,充滿了痛苦、分離與苦澀,與當初那喜悅的浪漫永別了,這期間還夾雜著羞澀與遲滯。于是,在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后(這個孩子的到來,是梅吉費盡苦心而得來的),痛苦像颶風一樣把梅吉擊垮了,甚至在梅吉難產而瀕臨死亡的時候,盧克也未曾問過一句,盧克的冷淡與麻木讓人心驚。這時候,神父,應當說是大主教拉爾夫,這個加上太陽光輝的“盧克”,“拯救”了梅吉,給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來的無窮勇氣與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產后很抑郁。幾個月后,在關心梅吉的路迪夫妻的安排下到麥特勞克島度假,離開那潮濕的北昆士蘭,梅吉的身體迅速恢復了健康;而大主教拉爾夫的到來,讓這對久遠就相愛的人的戀情猛地以性愛的形式爆發了。于是梅吉在拉爾夫走后,毅然決然要
離開盧克,回到她來的地方——德羅海達去;為他們的愛畫上一個句號。當然,梅吉不忘記為她的貞節而補上了一次演戲似的瘋狂的性愛。
有一種愛,讓我們在精神與肉欲相互戰勝中徘徊,卻又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爾夫紅衣主教的愛。在梅吉是一個10歲小姑娘,在拉爾夫只是一個窮鄉僻壤的窮教士時;在拉爾夫從塵土中抱起小梅吉時,這種愛就開始了;這種愛是靈魂馴服后肉體的貼切;梅吉的姑姑、老太婆瑪麗·卡森用一頂紅衣主教的帽子讓拉爾夫抉擇,拉爾夫最終倒向了上帝,用瑪麗·卡森這本該屬于克利里,即梅吉家族的一千三百萬英鎊登上了高級教士的行列,可對梅吉的愛卻讓他回來,最終在麥特勞克島完成了靈肉的合一。梅吉對拉爾夫的愛似乎已經歇斯底里了,連嫁給盧克的原因都只是因為盧克長得簡直是拉爾夫的翻版;她竭力從拉爾夫那兒得到了一個孩子,可惜的是,這個孩子之后又像拉爾夫那樣投入了上帝的懷抱。
有一種愛,經歷了多少孤獨、懷疑、試探與不信任后才走到了一齊,例如:朱絲婷和雷恩,疏遠與逃避是他們慣常的,懷疑與生硬是他們生而懼來的,他們幾乎分別是一個冷漠而獨立的自我,一個不可能理解任何外加的個體,可這兩個個體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能夠燎原的,愛一旦誕生,就沒有什么能阻礙它發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
“為什么在他回到德羅海達的時候,玫瑰花總是盛開此刻是10月,正當仲春,它們當然是一片怒放了。時令正對頭。”上帝收回了戴恩,雖然是以一種壯烈而犧牲的方式,可這件事卻帶走了太多的愛,從拉爾夫那里、從梅吉那里、從克里利家人那里、從朱絲婷那里、從雷恩那里、從天主教那里,從這個世界那里……也許,地獄就是長期地被束縛在紅塵之中。也許,我們是活著遭受地獄之苦。
荊棘鳥閱讀心得篇2
第一次聽說《荊棘鳥》的名字以為它是一種介紹鳥的書,看后深為感動。
書的引子是這樣說的:傳說中有這樣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聲都悅耳。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我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見婉轉啼鳴。它超脫垂死的劇痛,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然而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就連天國里的上帝也開顏歡笑。僅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到達至善的境界……也許傳說就是這樣。
讀了這段話,看看文中的主人公,麥琪、拉爾夫何嘗不就是那荊棘鳥呢?為了到達至善的境界,忍受著極大的苦痛,時時刻刻就像把自我定在最尖最長的刺上,以生命為代價的絕唱,唱出了愛的贊歌,唱出了至真的感情。在里,牧師是能夠結婚的,但在天主教里,神父要獻身給上帝,拉爾夫作為神父是不可能和麥琪結合的,他伴隨麥琪成長,并且一開始就喜歡了麥琪,但同時痛苦卻也如影隨形,他的兒子伴隨他左右,他卻不明白,只至丹尼死了,才明白是自我的兒子,悲哀。麥琪又何嘗不是?明知那是不該愛的人,卻喜歡上了,在得不到的情景下,竟然得到了復制品丹尼,愛他,但最終失去了他,悲哀。如同荊棘鳥一般,忍受著極大的痛苦。那玫瑰色的灰,到底有什么深層的含義?也許是完美中總夾雜著一種生命的悲哀嗎?
想想生活在世界上的我們每個人有何嘗不是一只荊棘鳥呢,為自我唱著這僅有的絕唱呢?為了能使生命到達一種完美,忍著劇痛,以生命為代價的唱著。
荊棘鳥閱讀心得篇3
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讓人的心境處于悲涼的狀態。拉夫爾和梅吉注定無法相守,一邊是事業,一邊是感情,拉夫爾注定要為事業風險一生,而梅吉注定要為守護心中的感情孤苦一生。在事業上,拉夫爾是成功的,為了他的上帝,為了他的信仰,他毅然遠離梅吉,可是心中卻永遠充滿了內疚與痛苦,他愛梅吉,可是他又無法沖破世俗的束縛,他心中的思念,憐惜,落寞,糾結,梅吉又何嘗不知。梅吉對拉夫爾的愛由始至終從沒有改變過,她和一個外表酷似拉夫爾的男人結婚,她把他當成自我的心愛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爾,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結婚,那個男人是個地地道道的守財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過程,他是一個無情,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時也是一個可憐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與拉夫爾私通,她最終如愿以償得到拉夫爾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們的兒子戴恩,他是她的期望,她的動力。沒有拉夫爾在身邊,她有他們的兒子,即使她與現任丈夫有一個女兒。有了拉夫爾的兒子,她毅然回到德羅海莊園,回到她的親人們身邊,在那里,她能夠盡情的享受屬于她的時光。
他們的兒子長大了,像拉夫爾一樣,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結婚,他是一個活脫脫的拉夫爾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爾身邊,成全他的夢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爾的兒子,而拉夫爾卻至始至終沒有意識到自我有兒子,并且就在他身邊。戴恩在希臘救了兩個女子卻搭上了自我的性命,他還沒來得及明白自我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我的父親,就突然離開了人世。
拉夫爾明白了自我有兒子,并且還是戴恩,可是他卻永遠見不到他了。他永遠也無法原諒自我,這就是命運,他忠于上帝又欺騙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兒子懲罰了他。在戴恩下葬后的幾個小時后,他在梅吉的懷里永遠的離開了她,他最終忘了梅吉,他沒有死于上帝的懷里,在上帝的光輝下,他死于他最愛之人懷里,他解脫了,這份愛太沉重,太綿長,太痛苦,太糾結了。
荊棘鳥的傳說: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我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完美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荊棘鳥閱讀心得篇4
第一次看到麥琪,她還只是一個四歲的小姑娘,美麗、可愛而要強。她看著心愛的娃娃被兄長們弄壞,急的掉淚卻沒想到叫人,自我的事情只能自我解決,這是他們的家族傳統。
作者的開卷語是這么寫: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完美動聽,可是它僅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我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并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終的敬意,因為大家都明白,最完美的東西,僅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也許這段話說的并不僅僅是麥琪,但無疑她所有的歌聲都是帶著傷痛的。因為家庭的貧苦她不得可是早的承受更多的艱辛,她僅有一個娃娃(并且被兄長弄壞過),她沒有什么漂亮衣服,因為窮,她在學校里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荊棘扎進了她的生命里。
但她最大的痛苦卻還是她的感情。她愛的人是優秀的,無論是品質還是容貌都是無可挑剔的出眾,那人,也同樣的愛著她,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阻攔,只除了一條??他是個教士。
如果是有婦之夫也許還能夠離婚,如果是貧窮也許還能夠克服,如果他不愛她,也許還能夠努力,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如何從上帝那里將他奪過來?
我不明白“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愛上一個不能愛的人”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但對麥琪來說愛上拉爾夫的確是不幸的。
但能說她是愛錯了嗎?在她隨家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后是他迎接的他們,是他給了她父親般的慈愛,兄長似的關懷,他帶她參加集市,他教她騎馬,他關心在意著她的任何一個不快和煩惱。她第一次見到他時才十歲,是他陪著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少女,她根本就沒機會再去愛別人,而其他人在他面前又是那樣黯然失色。
但他還是教士,他們永遠不能結婚。他離開了,她嫁給了一個她以為像他的男人,一個剪羊毛的工人。
她跟著這個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個完全不能適應的國家,在那里,她即不能經常的見到自我的丈夫更不能有一個屬于自我的家,她身上甚至連一分錢也沒有。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忍受了下來,她沒有想過離開,雖然她的丈夫對她是這樣的苛刻,但她還是以特有的堅韌堅持了下來。
可是拉爾夫來了,那瘋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變了一切。麥琪離開了她的丈夫,帶著她最終從拉爾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回到了德羅海達。
那段時光對麥琪來說是幸福的,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渴望做一個母親,她的第一個孩子是在不受歡迎的狀態下出生的,那是她丈夫的孩子,而這一個,卻是拉爾夫的孩子,一個幾乎和拉爾夫一樣的孩子。
那樣的高大、健美、優雅、善良,她是怎樣的愛著這個孩子,甚至比愛拉爾夫更愛,但就是這樣的孩子卻走上了同自我父親一樣的路??他要去做一個教士。
她千方百計從上帝那里偷來的東西就這樣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并不在此處結束,她的兒子死了,在他最終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學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
這時的麥琪已經五十三歲了,但她再一次忍受了這種痛苦,冷靜而理智的處理著事情,只是在為了找回兒子的尸體時她不得不對拉爾夫說出以往要發誓要保密的事情??那個兒子,也同時是你的。
荊棘鳥最終的歌聲是美麗的,但那歌聲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唱出的,一邊忍受著疼痛一邊唱著使上帝微笑的歌,歌聲真的那樣引人嗎?還是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么你就無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時生活也繼續了下來。
荊棘鳥閱讀心得篇5
很多年前我還很年輕時看過《荊棘鳥》的小說,當時很感動,到此刻記憶已有些模糊。這兩天在百度貼吧看了一下,勾起多年前的回憶,又在網上重溫了小說,只是記得我以前看的和此刻網上的可能翻譯的版本不一樣,風格有些不一樣,看來我還是更喜歡老版本些。之后又在網上翻看了83年由美國拍的電視劇,感動得一踏糊涂,也許,年輕時擁有感情不懂感情,真正懂得愛時人又老了。理查德張伯倫演的拉爾夫神父深深感動了我,他就是我心中的拉爾夫,優雅的舉止,挺拔的身材,深情憂郁的眼神,馬背上矯健的身姿,舞會上優美的舞姿,對梅吉無盡的愛,從她10歲到50多歲,從自我28歲到70多歲,就是在他最終70多歲死在梅吉的懷里的時候,我還是一樣地愛他,愛他對梅吉的愛。網上有些人覺得理查德演拉爾夫時已經48歲了,太老了,我一點都不覺得,相反,我在網上也搜到了他年輕時演的《水晶鞋與玫瑰花》中王子,太浮了些,拉爾夫是穩重優雅的,成熟內斂的,他就是當時的他。之后又看到理查德晚年承認自我是同性戀,我的感覺是太浪費了,太悲痛了,就像張國榮,為什么完美的男人都是同性戀呢,難道我們女人不可愛嗎?
言歸正傳,還是講拉爾夫和梅吉吧。我相信,每個男人和女人,盡管痛苦一生,煎熬一世,只要能擁有拉爾夫或梅吉的愛。我們沒有孤獨一生,我們平凡歡樂,是因為我們沒有遇到那個人,或者遇到了,他并不愛你,或你不愛他。真正的愛是痛苦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當我們回憶人生,會發現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間,也就是心靈最痛苦的劃痕。愛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爾夫和梅吉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他們彼此都愛著自我最愛的人,也被最愛的人愛著,盡管不能結合在一齊,那又怎樣呢,相愛的一天,勝過無愛的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