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茶館的心得體會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啊?”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 “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于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茍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后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念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閱讀茶館的心得體會篇2
《茶館》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讓人唏噓不已。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
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逝去。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
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閱讀茶館的心得體會篇3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讀過《茶館》的人都知道,這個劇本是通過對一個小茶館,名曰裕泰茶館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進行描寫,從而表現出中國從清末到民國的變遷。《茶館》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各階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不論是他們的掙扎,抑或是他們的無奈,都被拉入故事中進行生動的展示。這部戲劇仿佛是一幅萬生相,將我們完全帶入了那個年代。在這部戲劇中并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各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系交織成一張人物網,共同推進著這個故事前進。老舍先生好似一個可親的老者,臉上帶著淺淺的憂傷,向我們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悲與喜。我想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了解那個年代。
在小時候,我初次閱讀《茶館》時,并不能理解這其中蘊含著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后,再次閱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里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著,“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著說:“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后過什么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經說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人活著,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 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閱讀茶館的心得體會篇4
每當我拿起杯子,聞到茶的芬芳,品嘗茶的味道時,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許苦澀,總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館》,又回憶起在裕泰茶館里來來往往,生存于亂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進入老舍的沉痛敘事和世態,諷刺視野的,只是傳統市民社會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憶《茶館》,裕泰茶館里面的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頑劣的性子是一樣的。一開始,各種各樣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館喝茶歇息,有遛鳥的常四爺和松二爺,有做買賣姑娘生意的劉麻子,有衙門辦事的宋恩子和吳祥子。阿諛奉承的秦仲義,看到有權有勢的,便趁機接近,用盡好話討得他們開心;怕事軟弱的王利發,看到貧苦尋求幫助的鄉婦和孩子,只一味服從了上層人物的命令,將人趕出去;封建保守的龐太監,“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死活要臉的常四爺,喝茶必要自己帶茶葉,想省錢卻又想天天去茶館顯擺。在我眼中,老舍對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會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亂世拖住了手腳,只能屈服于現實,掙扎只為能生存,所以才會是這樣的性子。
《茶館》的時間維度從維新運動失敗到袁世凱去世后軍閥割據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這是一個政權更迭的時代,裕泰茶館也在混亂之中逐漸沒落。“莫談國事”的紙條越發凸顯,“茶錢先付”跟著出現,一步步點明茶館的處境不好。老板王利發更是隨著裕泰茶館而改變,成為那個時候下層市民艱苦生存的縮影。為了接手父親留下來的遺產,王利發奉承有財的秦仲義,有勢的龐太監,讓茶館經營得更好;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避免被淘汰,王利發另開了公寓,將茶館用時裝美人裝飾一番,并成為了碩果僅存的一家大茶館,但這一切最終也都隨著王利發“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發的“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法子不過是為了活下去。”,王利發確實為了生存改變了,但也知道亂世中這種力量太弱小了,失敗是必然的。
認真想想,茶館的結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筆。茶客說的一句話:將!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輸贏,深層上是指維新運動的失敗,貫穿全文去理解,這個又是暗示了茶館不管怎么進步,都逃不過最后改革變形的結局,因為帝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改變了社會風氣,沖擊了傳統,讓封建時代的人們像趕鴨子上架一樣去適應資本主義,讓不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茶館無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話:生命只是妥協,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從中學上了大學,有一些教學方法,學習內容改變,原以為能和以前不一樣了,不用被老師每天趕著作業,卻發現其實和以前一樣啊,只是除了作業之外,還有講座什么的,我們依舊是被趕著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強的大學有點差異,想到了王利發,感覺自己有一秒像變成了他,為了完成任務我開始忙碌,卻不知道為何,只是單純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館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變遷,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人最難得就是學會追上時代的腳步,主動選擇變革學習,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著改變,才能不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里迷失自己。我們不是老舍筆下的王利發,趁著我們這個還是和平的時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運,解決掉眼前的茍且之余,還能享受詩和遠方。
閱讀茶館的心得體會篇5
王掌柜的茶館,所有人的時代。一茶館,一社會,風兒吹,紙錢飛…………這就是老舍的作品——《茶館》。
《茶館》的內容真實地反映出清末時人民的貧苦生活。幾乎天天街上、茶館里,都有農村、鄉下來的,賣孩子的。先是康六在無奈之下用十兩銀子把女兒賣給了大清國的太監,結果女兒暈了過去,太監卻這么來了一句冷冰冰的話:“死的我可不要!”而一個鄉婦要賣孩子,只要了二兩銀子。讀到這里,我不禁感慨萬分,當時的社會可真黑暗啊!
高層官員沒有一個人關心人民的疾苦,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有一個青年,一個財主,要去追逐他的夢想——去開一座工廠,救窮人,抵制外貨。
此時的他胸懷大志,信心滿滿,卻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有多困難。常四爺十分正義,但那樣也沒用。說錯一句話,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館的掌柜——王利發是個隨機應變的人。時代在變遷,他的茶館也在變著。他唯一舍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號的“裕泰”。他要生在這兒,死在這兒。
剛開始,茶館平平常常,無聲無息。/到了后來,竹椅變成了小板凳。墻上“莫談國事”的紙條也更多了,更大了。從主顧們的低聲細語中,我了解到,在那個時代,好人變成了壞人,壞人天天都在吃香。好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他們的維新運動失敗了,都被問斬了。民眾卻都認為他們肯定是心腸狠毒,干了壞事兒的人。
而那些依靠洋人為活,天天穿戴著的是洋裝的人,卻有很多人去奉承他們。我對他們感到一種厭惡之情,難道只有當漢奸,生活才能好起來嗎?恐怕是在那個打壓共產黨的時代,一切都是顛倒的。最終一切正直的人都失敗了,不管是在做些什么。常四爺的好友全都死了,他天天只能靠賣菜來養活自己。秦仲義,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青年,也不見了。只有一個老人,他的工廠被洋人拆了,只剩下幾個零件。讀到這兒,我十分憎恨那些洋鬼子。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總有一天會把以前洋鬼子欺壓我們的事再給找回來!他們最終會得到報應的!
《茶館》這本書深刻地刻畫出了當時封建社會人民的苦難。這應該就是老舍經歷的那個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