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不恥下問的故事-不恥下問的寓意-不恥下問的意思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簡拼】bcxw
【近義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解釋】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焙侮碳猓骸跋聠?,謂凡在己下者。”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例子】在學習上,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
【英文翻譯】stoop to ask questions from common people
【謎語】向乞丐討教
【成語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馑际钦f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成語解釋: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成語正音】問,不能讀作“wén”。
【成語辯形】恥,不能寫作“尺”。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