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莫及-鞭長莫及的故事-鞭長莫及的寓意-鞭長莫及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biān cháng mò jí
【簡拼】bcmj
【近義詞】愛莫能助、力不從心、鞭長不及
【反義詞】不在話下、綽綽有余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解釋】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成語出處】清?昭??《嘯亭續錄?魏柏鄉相公》:“滇、黔、蜀、粵地方邊遠,今將滿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成語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表示距離遠而無力相助
【例子】除掉腹地里幾省外國人鞭長莫及,其余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英文翻譯】beyond one's ability to
【謎語】站在山頂趕大車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莊王仗著勢力強大不征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成語正音】長,不能讀作“zhǎn?饋薄?
【成語辯形】莫:不能寫作“模”。
【產生年代】近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