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當仁不讓的故事-當仁不讓的寓意-當仁不讓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簡拼】drbr
【近義詞】義不容辭、理所當然
【反義詞】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例子】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當仁不讓。(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英文翻譯】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謎語】不拒絕好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主張施行仁政,為人要有仁義,孔子回答學生子張說做到恭、寬、信、敏、惠等五點就做到了仁。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惰之心叫敏,沒有苛刻之心叫惠。為人應該當仁不讓。
【成語正音】當,不能讀作“妥當”的“dàn?饋保徊唬?不能讀作“bú”。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