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死而后已的故事-死而后已的寓意-死而后已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拼音】sǐ ér hòu yǐ
【簡拼】sehy
【近義詞】鞠躬盡瘁、摩頂放踵
【反義詞】虛度年華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成語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例子】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死而后已。(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英文翻譯】until one's dying day <to the end of one's day; do not give up until death>
【謎語】終止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正音】而,不能讀作“ěr”。
【成語辯形】已,不能寫作“己”。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