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席地而坐的故事-席地而坐的寓意-席地而坐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簡拼】xdez
【近義詞】起步當(dāng)車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偏正式
【成語解釋】泛指在地上坐。
【成語出處】《舊五代史?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jì)律,當(dāng)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指隨便的場面
【例子】◎ 樹下一個女民兵和一個老人席地而坐守在那里,還有一個女民兵在一條長凳上睡得很是香甜。
◎ 柴澤民的車開到了天安門,群眾仍然在路兩旁席地而坐,秩序井然。
◎ 這時,我看見路邊有個老婦人席地而坐,目光呆滯地在乞討。
【英文翻譯】sit on the ground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李茂貞因戰(zhàn)功卓著,官運亨通。他恃功自傲,擁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后,就出兵討伐他而失敗。后來李茂貞幾次造反未成功,元氣大傷。他的軍士自由散漫慣了,經(jīng)常是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滅。
【成語正音】坐,不能讀作“zhuò”。
【成語辯形】坐,不能寫作“座”。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