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行尸走肉的故事-行尸走肉的寓意-行尸走肉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簡拼】xszr
【近義詞】酒囊飯袋、行尸走骨
【反義詞】雖死猶生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解釋】行尸:可以走動的尸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成語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后漢》:“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例子】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群徒有虛表的行尸走肉而已。(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
【英文翻譯】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 <a walking corpse>
【謎語】僵尸
【成語故事】東漢人任末從小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始終堅持自學。他對自己要求活到老、學到老,曾經用荊條作筆,用樹液加上煙灰作墨,映著月光讀書。他成為一個十分博學的人,收了很多學生,他說人如果不學習就像行尸走肉一樣。
【成語正音】行,不能讀作“hán?饋薄?
【成語辯形】尸,不能寫作“師”。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