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陰雨
《陰雨》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的一首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陰雨》,以供大家閱讀。
白居易《陰雨》原文: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白居易《陰雨》譯文: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著故鄉,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
白居易《陰雨》鑒賞:
表面看來寫的是詩人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
《陰雨》詩人白居易軼事典故: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氣,西湖水很淺,不夠灌溉農田;每到下大雨,又會湖水泛濫,不能積蓄。這種情況使西湖不能盡到最大的效用,造成農用和民用的水源都發生問題。
白居易是懷著“下恤民庶”的抱負來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徹底治理西湖這一工程提到議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績之一,就是在西湖東北岸一帶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證農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這個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離任前的兩個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親自寫了《錢塘湖石記》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這篇碑記就成為關于西湖水利的重要歷史文獻。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們就稱它為“白公堤”,表達了對白居易的愛戴與懷念。
當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煩。例如,當時有些人對筑堤設閘、決放湖水來灌溉農田的舉措十分擔心,而且提出了反對意見,白居易對此一一作出了解釋與批駁。并且,白居易也對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與放湖水灌農田的實際功能作了細密的測算。
當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僅是一座水利設施,而且還是當時杭州一條熱鬧繁榮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游覽西湖,就以白堤為白公堤的替身,來寄托對白居易的愛戴與懷念之情。當然,其實我們今天說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長慶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實際時間僅20個月。在這不算長的時間里,白公卻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對杭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杭州這個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環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邊三十里的西湖,蓄著一湖淡水,按說水源還是相當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飲水卻大成問題。
原來,杭州瀕臨錢塘江,由于受錢塘江咸潮的長期侵蝕,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圍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邊,取井水飲用,而井水卻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還有一段距離,到四周山中溪澗取水,路途更遠。居民為解決日常引用水問題,往往跑來跑去,浪費時間又浪費力氣。
第一位浚六井,解決飲水問題的官員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從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過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類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內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們就可免除遠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經四十年。這時,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暢,影響了城內六井的供水。白居易發現了這個問題,決心繼續李泌這一利民業績,徹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親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